本书主要由文化事业调查、学务调查、留学生调查三部分组成,均为调查报告,而且大多数均是统计调查报告。其中学务调查分量最重,其次是留学生调查,文化事业调查殿后。学务调查,最初由留日学生倡导,多刊发在《浙江潮》《江苏》等留学生创办的刊物上。而后清政府教育部门逐渐参与进来。与民间力量所从事的调查相比,清政府的有关调查报告篇幅更长,调查更具有系统性,调查的内容更细,且基本上均遵循固定的表式、格式,每个调查对象后大多数都附有点评。
本书卖点
1.系统整理清末社会调查珍稀文献
《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初编》编辑出版的资料,大致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保存于各档案馆、图书馆的单行本资料,大多属于珍稀文献,如清末各地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等;另一部分则是当时报刊所载的报告或文章,有的已收存于各数据库,但均属影印文献,且海量分散,查阅和使用起来多有不便。经过主编团队的长时期努力和搜索,对这些报刊调查资料进行系统搜集、集中整理,凡是与晚清社会调查相关的资料均仔细鉴别,最后选择水平较高或较有特色的部分加以编辑、出版。
2.聚焦清末文化教育调查
本卷为清末社会调查资料关于文化教育调查部分的成果,所收录的内容来源于当时的报纸杂志,共分为三个部分,即文化事业调查、学务调查、留学生调查,且大多均属统计调查报告。
3.特殊文献史料价值独特
清末社会的社会调查报告、资料,是国人最早使用现代调查方式、统计方法和相关专业知识而获得的特殊文献,具有现代学术意义,对于今人认知清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世界情形,史料价值独特,可谓大有裨益。
通过本卷可以窥知清末调查所涉各省教育的总体状况、学校概况,留学生出国留学情形,以及个别地方的文化事业情形,对中国早期教育学发展史的探究,清末教育调查也能够提供重要的参考。
编辑推荐
《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初编》是汇集、整理出版清末社会调查的资料集,力求将有关资料系统全面汇集并予以点校,同时以简体字横排形式公开出版,方便研究者和社会各界使用。作为该编的一部分——《文教卷》收录了清末社会文化教育调查资料凡75篇,范围涉及文化事业调查、学务调查、留学生调查,是研究清末社会调查的佳材料。
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初编
序 言
中国现代社会调查兴起于清末。现今不少档案馆、图书馆均藏有清末调查资料,当时的报刊杂志也曾刊载较多调查报告。时人出于了解国情、引进新学、振兴中华的目的,曾大量撰文提倡调查研究,介绍外国调查的案例、一般性的调查方法,以及与调查密切相关的学科理论;清廷各部门、地方政府机构也曾要求或实际从事过各种调查,并成立专门的调查统计机构,留下大量调查成果,甚至一定程度上还注意到调查统计工作的规范性问题,开始致力于建章立制。以往学界长期认定中国现代社会调查起于1914年左右北京社会实进会所进行的人力车夫调查,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流行说法目前已经过时。
一
据最新研究,国人较早从事现代社会调查,至少可上溯至19世纪70年代初。1871年,黄宽就曾用英文在《海关医报》(Medical Reports)上发表过一篇有关广州流行病情形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文章可以视为中国最早的现代社会调查报告。黄宽(Wong Fun,1829—1878),名杰臣,曾留学英国学习医学,受过系统的医学专业教育,回国后长期在广州从事医疗工作,后被海关聘为医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他是唯一的华人海关医官。在广州附近从事流行病调查,是黄宽作为医官的职务行为,属于专业人士从事的专业性社会调查。不无巧合的是,英美早期社会调查的兴起也与流行病调查密切相关,甚至可以说,关于流行病的调查对英美早期社会调查的兴起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黄宽的调查显然受到英国风气的影响。不过这些调查报告发表在英文杂志上,在当时的中国影响有限。后来中国社会调查潮流之兴起,与它们似并无直接关联。
中国现代社会调查的潮流肇兴于戊戌辛亥时期,其影响因素多样复杂。单从调查技术层面而言,1897年《农学报》创刊并登载大量日本人的调查报告所作示范,以及对土产(物产)调查的倡导和实践,对中国现代社会调查的肇兴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中国传统方志和舆地学关于各地物产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也为现代调查的初起提供了必要的养分。1897年6月,黎宗鋆奉谭嗣同之命作《浏阳土产表》,发表在《农学报》上,1897至1898年,《渝报》上也连载重庆物价调查作品《渝城物价表》,它们标志着中国现代调查的发轫。在《农学报》的倡导和有关调查成果示范之下,一批物产(土产)调查报告相继发表出来。进入民国后,物价调查及其二次成果物价指数的编制,更成为一种较受关注的调查类型。
义和团运动之后,大批国人赴日留学并陆续归国,为现代社会调查在中国的蔚起奠定了人员、舆论、知识、制度等各方面的基础,也使得清末中国的现代社会调查在整体上打上较深的日本烙印。
1902—1903年间,浙江、湖北、江苏、安徽等省留日学生同乡会相继成立调查组织,制定调查规章,并在同乡会机关刊物上开辟调查专栏,提倡调查,发表调查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调查在中国的开展。此后,国人迅速掀起一股社会调查的潮流,社会调查的数量因此而急剧增多。在那些受聘于政府的留日归国学生的推动和参与下,清朝各级机构所从事的社会调查后来居上,超越各种民间机构所组织的调查,逐渐占据主流地位。
在清末,朝廷所组织的各种调查一般较民间调查规模要大。最为显著的是清末户口普查和民商事习惯调查,它们在整个近代中国的社会调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需要说明的是,除这两类调查外,清廷许多部门都曾发起过与其职能相关的全国性调查。如1903年,商部就曾具奏章程,要求各省调查土货和工业产品。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资料搜集,我们发现,宪政编查馆、修订法律馆,以及各省调查局等机构所发起或从事的习惯调查,并不限于通常所谓的民商事习惯调查的范围,还包括极有特点的各种“行政沿习利弊调查”等内容。这次我们收录此类调查的部分材料,后续还将陆续刊出更多。在清末,各级政府和机关所从事的调查,还往往具有职位化、制度化和相对规范化的特点。除了因具体施政而临时举办调查外,政府部门的有些内设机构、职位,均负有调查的职责。如学部的视学员、各省的查学员和视学员,其职责就包含查视所辖范围的教育状况、各个学校的情形等,并提出改良意见;各驻外使领馆的商务专员,则有责任调查所在国、所在地的商务状况,尤其是同华侨、中国密切相关的商务情形,以促进中外贸易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08年清政府决定在宪政编查馆下设统计局,各部院设立统计处;各直省成立调查局;各省的司道及府厅州县各衙门添设统计处,由此创立了上下联动的专管统计、调查的三级工作体系,统计和调查遂成为这些部门的日常工作。这在中国调查统计史上是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情,它标志着中国已开始建立现代统计行政管理体制。
晚清特别是清末社会调查是国人最早试图以现代视野和方法调查、了解国情和世情的一种认识实践活动,受当时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首先,调查的早期提倡和普遍开展,受到国人外争利权、振兴国家的爱国心之强烈驱动。其次,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和日本的现代社会调查,发挥过直接的刺激和示范功能,特别是日本的影响尤为切近而重要。此外,值得注意的还有清末新政与新兴的社会调查潮流之间所存在的密切关联,新政对于现代调查在中国兴起的关键推动作用。
清政府最早的官办调查机构之一四川学务调查所的产生,就是因应清末教育改革之需而设立的。随着各种新政措施的推展,清政府愈来愈认识到调查的重要性,认定“调查各件,关系重要,得随时派员分赴各国各省实地考察”。准于此,清政府决定广设调查机构,调查中国各地情形,以为创立各项新制度的参照。在实际操作层面,此期清政府每有重大举措,都强调必须先行调查。如法律改革先有各地风俗、民商事习惯、行政沿习利弊等调查;边疆开发,有理藩部调查局之设;币制、盐政改革,则伴随币制调查和盐政调查;风俗改革,有妇女缠足调查和禁烟调查;宪政改革,先后有自治和户口调查;教育改革,也有持续不断的教育调查,等等。这些调查统计本身,甚至已被认为就是清末新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末,调查与统计的关系也极为密切,统计型调查占据优势地位。从数量上来看,无论是民间人士,还是清政府各部门、机构所从事的调查,绝大多数均属统计型调查。就连规模颇大、文字表述为主的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亦可认为是一种有关国家社会生活某个领域的“描述性科学”,符合国势学派阿亨瓦尔所说的“统计学”范畴。从方法论角度而言,这些统计型调查均受到以横山雅南《统计通论》为代表的德、日早期社会统计学影响至深。
清末,不少调查受到传统调查一定程度的影响,实际调查成果中也时常存在挪用地方志成说和数据的现象,但就整体观之,则清末调查可谓中国现代调查的开端。关于清末社会调查的现代性特质,李章鹏曾从多方面加以讨论,给我们以不少启发。如他强调清末调查主体的多样性、专门调查机构的出现,调查目的不再是为了统治者征收赋税和劳役服务,而是主要服务于现代社会改良、社会行政和国家利权;指出清末调查开始明确以现代“社会”概念、“经济”概念等来分类调查事项、说明调查对象,具体指导调查;大量调查受到现代调查意识的支配,成为现代调查方式、统计方法和专业规范共同作用的结果;调查结论通常反映部分直接的社会真实,特别是现象的真实,尽管在揭示现象间系统联系的深层真实方面还存在不足,等等。我们大体上认同李章鹏基于上述考量作出的清末社会调查总体具有现代特质这一判断。
总主编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著有《文化怪杰辜鸿铭》《“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等;合作编纂《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系列丛书及《清末民国社会调查与现代社会科学兴起》等。
夏明方,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代灾荒史、生态史与社会经济史研究,著有《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近世棘途:生态变迁中的中国现代化进程》《文明的“双相”:灾害与历史的缠绕》等;合作编纂《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系列丛书及《中国荒政书集成》等。
本卷主编、点校
李章鹏,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潮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和华侨史研究,著有《现代社会调查在中国的兴起:1897—1937》,曾参与资料丛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资料搜集和初步编辑工作。
文化事业调查庐州书市的情形皖北的土话诗家一览表(丙午春季调查)督院张批东巡警道申送本年五月分省内外报馆调查表缘由文(附件三)学务调查上海学堂一般温州瑞安县城内教育区所表嘉定城厢内外学界表(各乡镇不在内)嘉定学院书院学堂产业表浙江省会学校一览表天津学堂调查表保定学堂调查表(乙巳年二月)奏派调查山西学务员报告书唐学院视学日记上海大中小各学堂一览表京师公立中小各学堂一览表(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分调查)京师私立中小各学堂一览表(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分调查)京师督学局员赴津调查学务笔记本司最近调查全省各学堂学生数目表天津小学教科应用物价表(光绪三十二年闰四月调查)京师官立师范中小学堂一览表(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分调查)各属高等小学堂职员姓名、学生人数一览表(光绪三十二年调查,此表系年终调查,本年间有更换处)河南学堂一览表各属劝学所一览表(光绪三十二年十二月调查)各属初级师范学堂职员学生人数一览表(光绪三十二年调查)各属劝学所职员一览表(光绪三十三年六月调查)奏派调查直隶学务员报告书河南开封府城公立知新中学堂清册奏派调查安徽学务员报告书直隶三府一州学务调查报告江西学务调查报告河南提学使孔祥霖造送河南全省学务调查表京师督学局一览表(光绪三十二年分)本部视学官调查山东学务报告书(光绪三十三年五月派查)遂昌县各学堂简明调查表调查北洋学务报告书(节录)山西提学使申送山西全省学务报告书本部视学官调查河南学务报告书(光绪三十三年二月派查)江宁提学使呈报全属学堂一览表广西丙午丁未学务统计表松阳县各学堂调查表(光绪三十四年)金华府县各学堂调查表(光绪三十四年)金华府浦江县各学堂调查表(光绪三十四年)温州府平阳县各学堂调查表(光绪三十四年)宁绍台视学员沈镜蓉呈送上虞县及宁属各厅县学堂调查表禀(附节略)黑龙江省学务统计总表(光绪三十三年)湖北省学务统计总表(光绪三十三年)京师改良私塾一览表(光绪丙午九月起,光绪戊申十二月止)会员报告表年终特别调查省城各学堂报告书台州府宁海县各学堂调查表(宣统元年九月)桐乡县劝学所调查桐乡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教科课本一览表绍兴府诸暨县各学堂调查表(宣统元年十月)衢州府西安各学堂调查表浙省各属办理简易识字学塾成绩比较表浙省各厅州县设立简易识字学塾总计表金华府永康县各学堂调查表金华府汤溪县各学堂调查表(宣统元年)天台县分画学区表江苏谘议局调查两江师范学堂报告金华府东阳县各学堂调查表金华府义乌各学堂调查表衢州府常山县各学堂调查表湖北省城暨汉阳夏口学务调查报告留学生调查日本留学生调查录浙江同乡留学东京题名(癸卯三月调查)署闽浙总督咨送闽省留日学生调查表文(光绪三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留学日本各省学生人数表陕抚咨送陕省日本留学生调查表文贵州巡抚咨送留学日本学生表奉天省出国留学情况调查广西提学使呈送游学东西洋官费、私费各生一览表浙省出国留学情形调查宣统二年考入日本五校学生姓名表宣统二年考入各高等专门学校学生姓名表督院张批东提学司详查明广东官私费留学东西洋学生姓名年籍列表呈请咨部查核缘由文(附件二)后记
清末社会调查资料丛编·初编·文教卷
凡 例
一、本《丛编初编》“文教卷”资料均来源于当时报刊杂志。至于其他来源的资料,将在此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搜集、整理,以备继续出版。
二、各部分按最初发表的年份进行排序。凡一篇调查报告刊载于不同期刊的,选择内容较全、版面较为清晰的予以点、校。
三、所选资料,均为有确切证据能够证明,或使读者能够做出明确判断的调查报告。判别的标准主要有,清政府有关部门发布调查表式、命令,下级地方政府和部门依此进行调查而形成的材料;有关组织或个人发表调查表式或调查成果,提倡调查,他人以此为模版或对照物所作的调查;所选资料的行文或所在报刊杂志的栏目,存在确切证据,说明该资料属于调查资料,等等。坚持从严原则,对于那些疑似调查的统计资料或其他形式的报告,如无确切证据证明其为调查成果的,一律割爱。今后,如果发现相关证据,能够证明其中一些资料属于调查材料的,再予以补充。
四、原始资料(含表格)一律整理为简体横排印本,以方便阅读。
五、繁体字改为规范简体汉字,除人名或其他需要保留之专有名词外,异体、俗体、避讳等字径改为通行字。
六、原则上保持文字原貌,尽量不作更改。对个别明显讹误之处,加以修改,以[]表示改字,以{}表示衍字,以()表示增字,以□表示阙字及不能辨认或释读之字。
七、保留原稿中符号()用法,但原稿中有小一号字体内容,为便与正文区分,另置于圆括号内。
八、正文或表格中出现的记数数字一律保留原貌。
九、尊重原文中的编号序列。对原文中易于引起次序混乱的编号,作适当的技术性处理。
十、按照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进行标点。
十一、本《丛编初编》“文教卷”资料类型丰富,种类差异较大,如有特殊情况,由该书整理者在注释中加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