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读者·记者、编者·作者、学者·报人、我与孙犁四辑, 展现了孙犁先生步入报人之路的身影足迹, 在介绍孙犁先生的记者、编辑经历的同时, 也分析了其不同时期新闻作品的特点, 对作为编辑的孙犁先生的职业操守和卓越造诣, 给予了充分的介绍。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研究孙犁先生的论文及怀念孙犁的散文。本书情感饱满, 观点鲜明, 资料丰富翔实, 论述细密透辟, 堪称是一部内容充实、新意迭出之作, 丰富了孙犁研究, 值得出版。
本书在介绍孙犁先生的记者、编辑经历的同时,也分析了其不同时期新闻作品的特点,对作为编辑的孙犁先生的职业操守和卓越造诣,给予了充分的介绍。此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研究孙犁先生的论文及怀念孙犁的散文。更为可贵的是,书中还首次披露了孙犁先生在1985年4月、5月,向党组织所写的“检查”和“思想总结”的手稿,十分珍贵。本书情感饱满,观点鲜明,资料丰富翔实,论述细密透辟,堪称是一部内容充实、新意迭出之作,丰富了孙犁研究。
一 孙犁先生是一代文学巨 匠,毕生淡泊名利,寂寞自 守,然而桃李不言,下自成 蹊,其作品凭借鲜明的风格 和深湛的功力,铸就了一座 文学丰碑,受到众多读者的 喜爱,让人想到苏轼在《答 谢民师书》一文中援引的欧 阳修的说法:“文章如精金 美玉,市有定价。”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今年是孙犁先生一百一十周 年诞辰,侯军先生的新著《 报人孙犁》,便是一部呈奉 给这个日子的致敬之作。作 者自称,它是“作为我这个 曾沐浴过孙老恩惠的晚辈, 对孙犁先生献上的一份薄礼 ”。这部专著情感饱满,观 点鲜明,资料丰富翔实,论 述细密透辟,堪称是一部内 容充实、新意迭出之作。 我与侯军先生一样,对 孙犁先生的人品文品景仰之 至,以故蒙他信赖,引为同 道,嘱为这部著作属文作序 。尽管自忖力有不逮,但作 者盛情拳拳,却之不恭,只 好答应勉力而为。此外潜意 识里尚有一种期待,也不妨 说是一种私念,是想借此进 一步加深对孙犁先生的认识 理解。以此缘故,我有幸在 该书付梓之前,读过大部分 篇章,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所感所思,自以为或与作 者的初衷相去不远,故不揣 简陋,叙写如下,聊且作为 与侯军先生的交流。 二 对一个真正的大作家, 应该而且能够从不同方向进 行研究探讨。孙犁先生的道 德文章,让人想到《礼记· 中庸》的一句话:“溥博如 天,渊泉如渊。”这样一种 广储厚积,也为多角度的开 掘阐释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 。 孙犁先生辞世二十年来 ,已有不少研究专著面世, 但大都是聚焦于其作品的内 容题材、思想内涵和艺术特 色上,基本上属于艺术和美 学方面的阐发。而这部《报 人孙犁》,则是别具只眼, 选取了一个颇为新颖的研究 角度。 这个独特的切入点,就 是围绕研究对象的报人身份 而展开,敷陈发掘,寻幽探 微,条分缕析。这也正是作 者曾经在某篇文章中述及的 目标:“在‘作家孙犁研究’的 主干道旁边,再开出一条‘ 报人孙犁研究’的新线路”。 纵观孙犁先生一生,其 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 以报人的职业安身立命的。 从抗战时期加入晋察冀通讯 社、《冀中导报》开始,他 就有了这个身份,解放后进 城到《天津日报》工作,并 在此岗位上离休。因此,用 “报人孙犁”来概括其生平, 可以说是准确精当。这也是 孙犁先生在作品中,以及与 友人的信函和交谈中,多次 为自己所做的定位。 这个视角,与大多数的 孙犁研究者的立足点相比, 便产生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 。一些与众不同的感受和憬 悟,从这个角度更容易产生 ,更有助于对研究对象获得 一种全面、清晰和深入的把 握。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本 身就是一位资深报人,未及 弱冠之年就进入报社,数十 年间,先后做过记者、编辑 和报社领导,熟悉报纸工作 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流程 。这样,他谈论起报纸运作 的方方面面,就没有隔膜之 感,更能够切中肯綮。还有 格外重要的一点,作者曾经 供职的报纸,正是《天津日 报》,因此得以成为孙犁先 生的年轻同事,早在20世纪 八九十年代,就亲炙警欬, 面聆教诲。后来他虽然远赴 南国工作,但与孙犁先生的 联系一直不曾断绝,日常书 翰往还,年节探望问候,成 为一对情感贴近、灵魂契合 的忘年深交。 这些因素的凑泊,让人 联想到佛家所谓因缘际会, 注定会作用于这部著作的构 撰,让人有理由对它寄寓某 种期待,而它也的确没有让 人失望。目光每于常人忽略 处有所发见,于常论未及处 有所拓展,是我初览书稿之 后的一个突出感觉。说它填 补了一个空白,开辟了一处 新境,并不是夸张矫饰。 三 这部专著共分为四辑。 前面三辑中的数十篇文章, 分别归列在“读者·记者”“编 者·作者”和“学者·报人”的标 题之下。这三组六个称呼, 是作者为孙犁先生的身份所 做定义的集合。 细分起来看,这三对身 份,既是按照研究对象生平 的时间顺序,加以敷陈展开 ,也是依据其职业与知识构 成,进行探幽析微,显现出 的是一种全方位、多层级的 打量和把握。 “读者·记者”一辑,展现 了孙犁先生步人报人之路的 身影足迹。青年时代的他, 是一位痴迷于《大公报》副 刊的读者,并由此爱上了文 学,“由读而投”,写文章投 稿。敌寇入侵,抗战爆发, 他投身保家卫国的民族抵抗 运动,成为一名战地记者, 写下了许多报道,记录了血 与火的晋察冀战场,讴歌了 中国人民的不屈反抗和英勇 牺牲。《战地记者——品读 孙犁早期的“激扬文字”》《 “我当记者”——在孙犁自述 中的“记者生涯”》等篇目, 生动地记载了这一段生涯。 可以说,孙犁先生的文学之 路,是从新闻写作开始的。 而这一段生活经历,也成为 他后来脍炙人口的《荷花淀 》《风云初记》等文学名篇 的题材来源。 …… 作者自述,这部《报人 孙犁》书稿已经酝酿了三十 多年。早在20世纪80年代 ,他年方二十出头,就曾与 孙犁先生就这个选题交流, 得到了老人的认可和指点。
侯军,资深报人,文化学者,散文作家,艺术评论家,书法家及茶文化专家。现已出版各类专著20余部,内容涉及艺术美学、舆论社会学、人物传纪、散文随笔、文化访谈等方面,著有《青鸟赋》《收藏记忆》《东方既白》《读画随笔》等。自2013年起,连续策划主办了“集印为诗·侯军陈浩李贺忠书法篆刻展”“诗意丹青·田耕朱德玲侯军悦斯诗文书画跨界展”等系列展览,在全国已巡展12次,遍布大江南北近十座城市,在各界引发热议,获得广泛好评。
第一辑 读者·记者
痴迷的《大公报》读者
《第一次当记者》
——给孙犁先生提个“意见”
战地记者
——品读孙犁早期的“激扬文字”
沉浸式的战地体验
——重读孙犁《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孙犁的“唐官屯之战”
同口镇的“纸上炎凉”
——一桩“客里空”公案的始末
“渐变式新闻特写”
——重读孙犁的《津门小集》
“我当记者”
——在孙犁自述中的“记者生涯”
第二辑 编者·作者
孙犁的“编辑部”
回望“冀中一日”
“人在稿存”
“六朝元老”
“见习编辑”
“像写情书那样写退稿信”
“一字之师”与“一字之失”
编辑五题
——重读孙犁编辑论著的札记
(一)对待来稿要“像对待远方兄弟的来信”
(二)“对稿件严肃认真,就是尊重作者”
(三)编辑改稿,要像对待自己的作品一样
(四)披沙沥金,一视同仁
(五)慧眼识珠,婉拒“殊荣”
晚年孙犁与报纸副刊
孙犁与“大地”
——晚年孙犁与报纸副刊(续一)
孙犁与“东风”
——晚年孙犁与报纸副刊(续二)
孙犁与“花地”
——晚年孙犁与报纸副刊(续三)
孙犁与“夜光杯”
——晚年孙犁与报纸副刊(续四)
第三辑 学者·报人
一本新闻专著的“传奇”
孙犁的“策划文案”
孙犁的“时评”
“要说实话”
敬畏文字
——重读孙犁先生《谈校对工作》
“标题是一种艺术”
文章“以简练朴实为美”
文言的“活用”
孙犁点评黑板报
“建组”之道
孙犁主导的副刊转型
苦心经营工人作者队伍
——再谈孙犁主导的副刊转型
孙犁组建的“学生军”
——三谈孙犁主导的副刊转型
“离政治远一点”
——四谈孙犁主导的副刊转型
孙犁的党性原则
——兼以披露两份特殊的孙犁手稿
第四辑 我与孙犁
孙犁作品中的阳刚之美
——读孙犁的早期报告文学
浅论孙犁的报告文学创作
报人孙犁及其新闻理论的再发现
——兼评失而复得的新闻专著《论通讯员及通讯写作诸问题》
大道低回独步文山
——作家孙犁访谈录
(一)作家不能只读文学书
(二)作家孙犁与记者孙犁
(三)“我是一个办报的人”
(四)为文乃寂寞之道
(五)问候岭南众知音
孙犁缘是副刊人
——写在“孙犁副刊编辑奖”获奖者征文收官之际
遥祭文星
——怀念孙犁先生
孙犁先生“归队”记
——关于“报人孙犁”的片段回忆
芸斋的来信
——怀念孙犁先生
孙犁的“签名本”
孙犁问候黄秋耘
孙犁与张根生
孙犁的笔名
附:父亲与侯军的一段忘年交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