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室利·拉玛那·马哈希是二十世纪初印度较有影响力的老师。他名声远扬, 来自世界各地的拜访者络绎不绝, 很多有影响力的人皆前来聆听他的教导。《走向静默, 如你本来》借由作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拜访者的对谈, 破除了人们固有的偏见, 以及各种因自我限制形成的疑惑。同时, 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全书一共六百五十多个问题, 通过冥想、瑜伽等多个角度, 帮助读者认识拉玛那·马哈希教导的全貌, 同时认清自我, 获得内心的宁静。
静默的圣哲
离家出走的少年
1896年,有一位名叫温克塔拉曼的十六岁少年学生离家
出走。
他受到一股内在动力的驱使,慢慢地走向位于南印度
朝圣中心的圣山阿如那查拉山1 。他一抵达目的地,就迫不
及待地丢弃随身所有的财物,舍身进入他新近发现的觉知境
界——自己的真实本性(Swarupa Smarana)是没有形相的
本具的本识(Chit)
2 。他彻底地专注于这个觉知境界中,完
全忘却了自己的身体与周遭世界,乃至于双腿的部分组织遭
到虫咬也都无所觉,他极少意识到需要进食,身体变得非常
孱弱,头发和指甲也任其无限制地生长而变长。
他在这样的状态下过了两三年,才慢慢地开始回到正常
的生理状态,但是这也还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完全恢复。
生理的转变并未影响到他觉知自己即是本识,这样的觉知终
其一生都未中断或减弱。依据印度的说法,他已经“证悟了
真我”,亦即他已经由直接体验而证悟到除了那不可分、周
遍一切的本识之外,其他的一切都不存在。他所体验到的本017
识,未开显的相是“存在”或“觉知”,而开显的相则是宇
宙全貌。
这种觉知通常只有在经过长期而艰辛的心灵修行
(Sadhana)4 之后才会产生,可是在此例中却是自发而成,
并非经由努力或由意愿而来。温克塔拉曼住在他叔叔位于马
杜赖(靠近印度南端的城市)的家中,有次他独自在楼上的
房间里,忽然陷入一股对死亡的强烈恐惧流中。随后的几分
钟之内,他仿佛经历了一种模拟的死亡状态,在这个过程
中,他第一次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是不会灭失的,
而真实本性和身体、心智、人格都无关。很多人也声称有过
这种突发的体验,但是几乎毫无例外地都只是属于一种短暂
的现象。温克塔拉曼所体验到的,却是永久而不会逆转的。
从那一刻开始,他那“独立个人”的意识就消失了,那种意
识此后永远不再对他起任何作用。
温克塔拉曼并未将这个经验告诉任何人,此后的六个
星期内,他刻意保持正常的学生模样。可是他发现越来越难
维持,终于在六星期之后离家出走,直接走向圣山阿如那查
拉山。
拉玛那特殊的教学方式——静默
他会选上阿如那查拉山并非偶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
一直把“阿如那查拉”这个名字与神联想在一起,因为印度018
人向来认为这座山是印度湿婆(Siva)5 的现形。因此,当他
后来发现这地方并非某个天界而确实存在于人间时,便视之
为重大的启示。在以后的岁月中开始,温克塔拉曼常常对人
提及,是阿如那查拉山的灵性力量让他证悟真我。他和这座
山的感情非常深厚,自 1896年来到山中,直到 1950年去世为
止,其间从未有人能够说动他走到离山两里之外的地方。
他在山坡上住了几年之后,内在的觉知开始显现于外,
灵性四射。即使他大部分的时间仍保持在静默的状态中,这
灵性的光芒还是吸引了一群追随者,从此他展开了他的教学
生涯。
在他早期的追随者之中,有一位深受这位年轻人展现
的神圣气质和智慧所感召,决定为他取个新的名字——薄
伽梵 · 室利 · 拉玛那 · 马哈希。“薄伽梵”(Bhagavan)意指
“世尊”“神”;“室利”(Sri)是印度对人尊称的头衔用语;
“拉玛那”(Ramana)是其本名“温克塔拉曼”的简称;“马
哈希”(Maharshi)6 在梵语中意指“伟大的见道者”。其他
的追随者也很喜欢这个新名字,所以,这个名字很快就成为
他举世皆知的称号。
在他人生的这个阶段,室利 · 拉玛那 · 马哈希(以下略
称“拉玛那”)其实很少开口说话,他以某种特别的方式来
传授教导。他不使用言语,可是他的沉默却不断地散发出一
股能量。能够与之相应的人,心就会静止下来,甚至偶尔也019
能够直接体会到拉玛那一直浸润在其中的那种境界。在其后
的岁月中,他变得比较愿意开口教学。但即使如此,对于能
够直接受益于他沉默境界的人而言,那种不言之教一直都不
曾停歇。终其一生,拉玛那坚决地主张,他的教导透过这种
默默外流的能量,是最直接和简便的表达方式。他经常表示
自己之所以会使用言语开导,是为了顾及那些无法从其静默
中得到心传的人,由此可见,他对不言之教的重视程度。
随着岁月推移,他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追随者在他身
边形成了一个群体,成千上万的人前来瞻仰他的风采。在他
人生最后的二十年,他被公认为是印度最知名与最受拥戴的
圣人。前来的仰慕者当中,有的是为了要从他身上感受那股
平静(Shanti);有的则是为了听取开示,无论是对灵修者
(Sadhaka)的指引,或对宗教教义的说明,他的开示都非常
直截了当;而有的人则仅仅只是为了向他倾诉自己所遭遇的
难题。不论为何而来,几乎所有接触到他的人都会被他的简
朴和谦逊所打动。
为了接见昼夜不停来到的访客,他干脆住在一间人人可
以自由进出的小厅中,晚上就睡在那里;而他所拥有的私人
物品只限于一条缠身腰布、一个水瓶与一根拐杖而已。尽管
成千上万的崇拜者将他视为活生生的现世神,但他从不允许
任何人当面把他当成特殊人物。任何供养他的物品,如果无
法平均分配给道院所有的人一起享用,他就会拒绝接受。他020
和大家同样分担团体的劳务,很多年来他坚持每天凌晨三点
起身,亲自为住在道院的人煮食。他这种彻底平等的坚持成
了传奇,来访者无论是达官贵人或平民百姓,甚至于动物,
他都一视同仁,给予同样的礼遇和关切。这种平等观甚至惠
及当地的草木,他劝导追随者不可随意摘取花朵或枝叶,也
要求大众一定要以对树木造成最小伤害的方式,去采摘道院
的果实。
本识是唯一的存在
这段时间(1925年至 1950年),整个道院生活的中心就
在拉玛那所起居、睡眠、会客的那间小厅内。他每天大部分
时间就只坐在厅中的一个角落,散发出内在静默的能量,也
会不时地开口为来自世界各地川流不息的访客解答问题。他
一向极少动笔写下自己的理念,因此,在现存数据中,最能
展现他教导来源的,就是他在这段时间所做的口头答问(构
成他这一生所留下最完整的文献记录)。
他口授的教导流利而信实,因为它们来自直接证悟到的
真理——本识是唯一存在的“真实”(Reality)。因此,他所
有的解说和教诲,都只是为了要让追随者明白本识才是其真
实和本来的状态。但是在众多的追随者中,只有少数人能够
彻底如实地证悟到这最高的真理,而前来问道者的理解程度
又有限,所以,他也必须为了他们而调整自己教导的内容。021
因此,他的教导就可以区分成不同的层次和等级。在言语所
能表达的最高层次理念,他会说本识是唯一的存在。如果遇
到对此表示怀疑者,他会说由于我们的心所产生的观念有其
局限,所以就会受到蒙蔽而不能如实觉知真理,如果能舍弃
这些观念,本识就会展现。
然而,对大多数的追随者而言,这种高层次的方法还
是太过于理论化,他们仍然深陷于自我局限的观念中,以为
若不经过漫长的心灵修行,就无法如实见到本识,而这正是
拉玛那苦口婆心劝他们应该放下的。为了适应这种心态的人,
拉玛那就给予他们一个称为“参究自我”(Aatma-vichara)
7
的创新方法,要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由于他经常极
力向人推荐这个方法,许多人因而将此方法当成他教导中最
独特的一个主题。
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对此无法满意,而进一步追问
他对其他法门的意见,或者要和他进行哲学理论的玄辩。对
于这些人,拉玛那就会暂时放下他绝对的立场,而根据问题
本身的层次来提供意见。在这些场合,拉玛那似乎对来访者
所持的错误见解表示同意,他这么做完全是种方便,为了要
帮助他们如实认识他教导的全貌,只好先以他们能够接受的
某些方式作为入门。
无可讳言,为了适应不同人的需要而修改自己的教导,
就会产生很多矛盾。例如,他告诉某人,个己的自我是不存022
在的,回头又为另一人仔细讲解个己的自我如何作用,如何
通过造“业”(Karma)8 而积累“业”。旁观者大可说这两
种相互矛盾的说法都是对的,只不过是从不同的观点来说明
而已。可是从拉玛那所体验到的那个绝对观点而言,第一个
说法自然更正确一些,这个观点可简单地以他的一句话来概
述:“本识是唯一的存在。”究竟而言,我们只有以这句话作
为标尺,从他曾说过的许多大相歧异甚至矛盾的表述中,来
检验其中相对的真实性。他的言论只要是背离了这个立场,
就可认为是有所失真的。
作者:[印]室利·拉玛那·马哈希
生于南印度,二十世纪印度著名的心灵导师,是受人尊敬的觉者与说法者。与拉玛克里希那、甘地、奥罗宾多齐名。他名声远播,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英文编者:[英]大卫·高德曼
于1967年起在印度研习拉玛那的教导。曾在拉玛那修道院的图书研究室任职,担任过传播拉玛那教导的《山径》期刊编辑。
译者:石宏
业余翻译,译有《心灵瑜伽》《拙火瑜珈》《幸福瑜伽》《让心中的狂躁消退》《笔尖上的觉知——呼吸之间》。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记》。
致谢词
译者序 顶礼一代宗师——室利·拉玛那·马哈希
导论 静默的圣哲
真我
什么是真我?
第二章 如何才能证悟真我?
第三章 智者如何感知世界?
第二部 参究与归伏
第四章 参究自我——理论
第五章 参究自我——实践
第六章 参究自我——误解
第七章 归伏
第三部 上师
第八章 上师
第九章 静默与萨桑
第四部 冥想与瑜伽
第十章 冥想与专注
第十一章 咒语与持咒
第十二章 世间生活
第十三章 瑜伽
第五部 亲验
第十四章 三摩地
第十五章 影像与神通
第十六章 问题与经验
第六部 理论
第十七章 创世理论与世界的 “ 真实”
第十八章 神的本质
第十九章 苦难与道
第二十章 业、命运与自由意志
参考书目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