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十三章,前三章写感恩与成长;第四章写经受政治运动磨炼;五、六章写亲自主抓的20年治碱改土和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七、八章写校长十年;九、十两章写学术云游;十一到十三章写再次披挂上阵,决胜生物质。出生于民国时期武汉商人家庭的石元春,幼时经历了抗日战争,以知识分子之身,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和振兴中华,经历不算不丰。
两院(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一直鼓励院士作传,我总踟蹰不前。
心想,干得还欢着哩,哪顾得上那些陈年往事!
80岁以前,学术活动如常。80岁以后,活动少了,时间多了,想写的也多了。为80岁生日,出版了《决胜生物质》一书,又陆续出版了《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战役记》以及五卷本的《石元春文集》,并着手写《决胜生物质Ⅱ》。
2015年冬,两院资深院士工作委员会会议上,周济院长又催我“自传”的事儿,语义真切,不好不从;“采集工程”也要求作传。于是停下《决胜生物质Ⅱ》,开始“自传”起来。
写“传”似乎离不开成就。说到成就,我总忘不了牛顿的一句话“我不过是个在海边拣到贝壳的幸运小孩”。想想我辈俗人,不过琐事闲文罢了。对啦!干脆就写新中国的芸芸一儒,他的一辈子是怎么过的。摆正了心态,找到了角度,2016年春节后开笔。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在出生上,圣贤与凡人一样,是不能自己选择的。一个人也只能存在于他生活的那个很短的时段里,呼风唤雨也好,庸庸碌碌也好,就那么几十年。
滚滚长江东逝水,每个人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朵浪花。
我出生在民国时期武汉的一个商人家庭,幼时经历了抗日战争,自18岁至今,一直在新中国生活了70年。以知识分子之身,经历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和振兴中华,经历不算不丰。这70年,是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转变的70年,在这伟大的时代洪流里,我个人有澎湃也有暗礁,有激情也有无奈,有抱负也有磨难,有欢乐也有伤心。我想按一个老人讲故事那样,叙说一名知识分子的生活、工作、家庭和情感,成功与失败,得意与失意。用文字语言,辅以影像语言,来叙说一名知识分子真实鲜活的人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曾震撼过我,从此我喜欢上“报告文学”。我拟效颦“报告文学”体裁,报告自己的学术成长经历。
作“传”好像是在清理堆放凌乱、久未收拾的老房子,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的一生有个交代,至于别人看不看和怎么看,一点都不重要。写作过程中才发现,回忆是一种幸福,写作是一种享受,作“传”是一种养生。
在“30后”一代的读书人中,我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一生有许多贵人相助。让我永志不忘的是父母的养育教导之恩、导师的指航引路之恩、何康部长的知遇之恩、韵珠的终身相依相伴之恩。
本传以我的个人经历为主线,事随人走;以时序为主轴,铺垫背景;以第一人称,讲叙自己身边的故事。全书共十四章:前三章写感恩与成长;第四章写政治运动中的锻炼;第五、六两章写治碱改土和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二十年;第七、八两章写校长十年;第九、十两章写学术云游;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写再披挂,决胜生物质;第十四章写燕园生活。
限于个人认识的局限性,难免对一些人与事的认识有偏颇与错误;又因时间久远,难免对有些人与事记忆有偏差,一并请读者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