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王耀华先生没有中国官方认可的摄影家头衔。这是一件好事。他是一位自由独立的摄影师,他的拍摄全然出于个人兴趣,好比点燃一支烟,喝上一杯酒。他没有发表过照片,更没有想过出版自己的摄影集,这本摄影画册的问世,完全出于友人的提议。
欧洲文艺复兴始,艺术的地位、艺术家的独立性、艺术创作的自由度快速提升。独立与自由,是艺术之花的沃土,然而今天的艺术,并未来到理想的独立、自由的境地,它转而受控于一只看不见的手资本。与非资本因素的束缚相比,资本的限制宽松了许多,也隐蔽了许多,但资本也更加狡黠,更加唯利是图,甚至更加缺乏道义。资本以一种新的方式限制着艺术创作的独立与自由,却让人们感觉到艺术已经获得了彻底的解放。这是一种错觉。资本主义时代,艺术家要么默默无闻,要么成为资本运作的筹码。达·芬奇、伦勃朗、梵高、毕加索……这些艺术家生前死后的大红大紫,都与资本的力量有关。
艺术家的创作最好具有超越世俗名利的纯粹性,否则他的作品很容易透露出做作与俗气。对于用艺术谋生的职业艺术家,这是一个很不容易做到的要求,但纯粹自娱性的艺术家,却往往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职业艺术家的作品多规整、堂皇、煞有介事,自娱性艺术家的作品多散乱、草野、任性、自然朴实。
基于这样的经验认知,我如今更加喜欢后者。我编辑过属于后者的朱厚泽、钱理群、周挺等人的摄影集,现在轮到了王耀华。他们的拍摄不仅没有名利
目的,也没有受过正统的专业摄影技术训练。其实所谓的专业技术训练,往往会使人不自觉地陷入艺术程式化的窠臼。有的艺术门类若想来到高端,必须先要经历艰苦又长久的专业技术训练,例如音乐演奏;有的艺术门类则技术的难度不很大,甚至不很重要,还可以在创作过程中慢慢弥补技术训练的不足,例如摄影。后者的好处是,容易回避陷入窠臼再摆脱之的艰难阶段,而很多人,一旦陷入,就很难彻底摆脱,于是,学院派便成为一个倾向于贬义的名词。王耀华这类摄影师的拍摄路数,天然回避了这种尴尬,并使得他们的作品较容易来到自由率性、不拘一格的出水芙蓉的艺术境地。这类作品,使沉陷于程式化、套路化艺术氛围的人们,能够呼吸到一些清新的空气,与职业创作形成很好的互补。
无意之中见真意这句中国老话,被这类摄影师发展成了肆意之中见真意。从无意到肆意的演进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在西方,它包含着从神本到人本的演进,在中国,则包含着从皇本到人本的演进。中国若想走向现代文明,所要挣脱的不是神本,而是制度层面及精神层面的皇本。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这强调了艺术形式的重要性,但意味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与灵魂。没有意味的形式,是蜡像馆的蜡像,是包装精致的馊饭。
艺术品的意味何来?来自艺术家的综合修养,来自艺术家超凡的天赋,来自艺术家高贵的灵魂。就此,一个浅薄的艺术实践者,他的形式经营能力再强,他的作品也没有多少价值。王耀华的作品不属于此类。
王耀华是个丰富细腻的人,是个理性与感性高度混杂的人,是个秉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这决定了其作品的内在质量。
丰富的工作经历、社会经验,是王耀华摄影创作的另一块资本。思索、追寻、反抗、失望,再思索、再追寻、再反抗、再失望……大概是王耀华精神世界的基调,也是许多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基调。在此基调之上的摄影创作,多会具有比较深刻的内涵。王耀华游走于中国及世界的一些地方,他貌似信手拈来的拍照,实则是他情感、认知、思辨的抒发与呈现。
本画册以拍摄于欧洲、东南亚诸国、中国的人文摄影作品为主要单元,
穿插着动物、宗教、抽象作品、自然景观等次要单元。作品呈现了不同地域、不同社会形态的各种差异,并形成丰富的对比。这种差异及对比,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想象与有趣的思考。例如,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比中国富裕的欧洲人的自由气质高于中国人,但比中国人贫穷许多的东南亚人的自由气质也不在中国人之下,而中国的贫富差距又在欧洲、东南亚之上。仔细阅读王耀华的这本画册,可以生成许多这类有趣的问题。
质量上乘的艺术作品,不在于它给予人们精彩的结论,而在于它能够提供独特的观察、准确的选取、适度的呈现,最终给予人们独特而又深刻的启示。王耀华的作品能够承担这样的功能。
王耀华的拍摄是在散漫游走过程中的所见,却不是现象层面的记录、复制。他用眼睛瞧这个世界,也用心瞧这个世界。通过这本画册,读者与王耀华一同瞧这个世界,则是看与思的结合,是感性与理性的融洽,于是我们便将此画册命名为《瞧,这个世界》。这个名字并不很理想,却也一时没能找到更加贴切、生动的词句。
王耀华的拍摄兴趣保持了十多年,这是他放下相机后的一本总结性画册。编辑时忍痛舍弃了很多好照片,但还是不免杂乱、沉重,这是王耀华作品丰富性的结果,也是编辑者的贪婪使然。
悠然又细致地阅读《瞧,这个世界》,我们与王耀华先生娓娓攀谈,与这个世界攀谈,与我们自己的心灵攀谈。我们享受视觉的宴席,我们体验思想的愉悦。
窦海军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