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休闲史。繁盛的物质和发达的科技将人类从劳顿中解脱出来,让人们拥有更多的闲暇时光。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我们的工作,是为了得享闲暇。马克思认为休闲是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为了自由活动和发展智力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并强调这才是人类真正的财富。20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的便利化和通信技术的发达,以及互联网、大数据和AI革命的迭代,微时代到来,休闲活动快速、广泛地渗透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休闲成为这个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学的研究已经涉及休闲美学、休闲经济学、休闲哲学、休闲社会学等各个学科领域,是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国内外关于瑜伽和休闲的研究有很多,但关于瑜伽的休闲哲学思想目前在国内外鲜有专门的研究。
瑜伽起源于印度,瑜伽哲学跟中国古代哲学有相契合的地方。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出版了很多瑜伽哲学译著作品,其中徐梵澄先生的译著较为丰富,如《瑜伽论》《薄伽梵歌论》《神圣人生论》《瑜伽的基础》《瑜伽箴言》《瑜伽书札集》《综合瑜伽》《五十奥义书》等,还有诸如闻中译著《印度生死书》《瑜伽:活在源头的秘义》《行动瑜伽》等,黄宝生译著《奥义书》《薄伽梵歌》《瑜伽经》,朱彩虹译著《瑜伽与冥想的秘密》《观念的力量:知识社会的瑜伽教育》《〈数论颂〉译注》《帕坦伽利瑜伽经之光》,邱宏译著《瑜伽哲学》《呼吸的科学》,陈丽舟、朱怡康译著《瑜伽之心》,王晋燕译著《瑜伽之光》,余丽娜译著《瑜伽之树》,饶秋玉译著《阿斯汤伽瑜伽》等。近年来,浙江大学王志成教授主编瑜伽文库瑜伽哲学经典丛书,翻译了一大批思想卓越的瑜伽哲学作品,他译著(含合译)的有:《帕坦伽利〈瑜伽经〉及其权威阐释》《薄伽梵歌》《哈达瑜伽之光》《奥义书》《冥想的力量》《至上瑜伽:瓦希斯塔瑜伽》《爱的瑜伽》《瑜伽之路》《吠陀智慧》等。王志成教授着力推动瑜伽中国化,代表著作(含合作)有:《阿育吠陀瑜伽》《生命的管理〈瑜伽经〉72讲》《健康的身体有趣的灵魂》《调息法70种》《瑜伽的力量》《瑜伽是一场冒险》《瑜伽之海》,译注的作品有:《〈瑜伽经〉直译精解》《智慧瑜伽》《瑜伽喜乐之光》《直抵瑜伽圣境》《智慧瑜伽之光》《喜乐瑜伽》等。
国内的休闲学思想研究始于杭州在2001年举办的首届中国休闲经济国际论坛,2007年浙江大学设立休闲学学科点,2008年正式招生,是目前唯一的休闲学硕士、博士学科点,已为中国休闲理论研究和休闲实践管理培养了很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学思想研究著作有:庞学铨教授主编的休闲书系以及《休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潘立勇教授所著的《审美与休闲》《休闲文化与美学建构》及其主编的《休闲与文化创意》等,刘慧梅教授所著的《城市化与运动休闲》,郭鲁芳教授所著的《休闲学(第2版)》,楼嘉军编著的《休闲学概论》等。目前,国内已建设有系统、规范的休闲学学科。
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休闲的历史和人类历史是同步的。这一领域权威性的著作有:美国休闲学学者杰弗瑞·戈比(GeoffreyGodbey)和托马斯·古德尔(ThomasL.Goodale)合著的《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杰弗瑞的个人著作《你生命中的休闲》《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美国休闲学教授约翰·凯利(JohnR.Kelly)的《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本杰明·亨尼科特(BenjaminHenicott)的《西方历史上的休闲》,荷兰文化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JohnHuizinga)的《游戏的人》等著作。《有闲阶级论》的作者托斯丹·凡勃伦(ThorsteinB.Veblen)是学术界公认的近现代休闲研究的开启者。西方有关休闲学文化和休闲思想的著作是着眼于西方的文化与休闲传统,而不同文明有不同的休闲特性。
全球在面临各种公共卫生挑战和微时代的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人们压力巨大,极度渴求促进身心健康、舒缓身心压力和焦虑的休闲方式。对于生命的探索和追寻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瑜伽哲学和休闲学的基因和共性,瑜伽哲学和休闲哲学在这个时空中的相遇,是机缘使然,也是必然。基于此,瑜伽的休闲学研究视角是不可或缺的。本书从个人的身体层面、心智层面以及精神层面着重研究和探索瑜伽休闲作用于人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以此视域来探索研究瑜伽的休闲哲学思想,尝试提出新的休闲观。
我阅读了大量的瑜伽哲学、休闲学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著作,重点阅读了已出版的瑜伽大师帕坦伽利的《瑜伽经》的所有中文版本。在浙江大学图书馆和中国知网、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字文献平台查阅、收集并整理大量有关休闲学和瑜伽学方面的文献著作,归纳总结出本书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上篇主要内容是从休闲学视域阐述瑜伽哲学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阐述:第一,从人的休闲境界出发,梳理和解析了休闲和瑜伽的理论及现实意义;第二,基于瑜伽的圣经帕坦伽利的《瑜伽经》和瑜伽哲学理论,提炼、阐述并总结瑜伽休闲哲学思想;第三,阐析《瑜伽经》中的休闲哲学思想,提出瑜伽休闲境界观,并详细论述其内涵,最后提出瑜伽的最高境界,也是休闲的终极目标。
下篇选取古瑜伽中经典的功法,结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从实修、实练和实证、实感角度,阐述瑜伽休闲的实践。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是人体的感官,瑜伽和休闲所做的一切都是身体、心灵的综合感受。本书立足于瑜伽习练经验和深度感悟,经过长达17年参与式观察实践,并以瑜伽哲学、休闲哲学等为理论指导,采用理论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阐明瑜伽休闲实践的功理和功法,为人们选择瑜伽休闲来实现休闲境界的提升,从而达到生命境界提升,最终抵达生命圆满的最高瑜伽休闲境界三摩地境界,提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下篇还详细阐述了瑜伽作为休闲方式的实践路径,瑜伽休闲的实践目标是清理大脑、净化心灵,提升生命能量,从而升级休闲的境界,最终臻达三摩地休闲境界。本书涉及古瑜伽经典传承的一点凝视法(Tratak)瑜伽观香、瑜伽脉轮调息法、瑜伽大休息术(YogaNidra)等,分享了阿育吠陀瑜伽体位法,但对瑜伽体位的讲解仅略述一二,一是因为瑜伽体式对于初学者而言需要专业瑜伽老师面授、纠正,以避免伤害;二是因为瑜伽休闲强调修炼瑜伽的实质,即,提升生命能量而非体能,大部分瑜伽体位法都是练习身体的体能;三是瑜伽休闲实践的核心是从精神层面直接给受众带来心灵成长的益处。总之,尽管瑜伽休闲实践中讲述了瑜伽体位法的练习,但瑜伽休闲的实践更侧重生命能量的提升。
本书特色,一是从学术上,基于瑜伽哲学思想和休闲学思想的有机融合,初步提出瑜伽休闲哲学思想,从休闲境界视域,提出瑜伽休闲境界观:答磨型休闲观、罗阇型休闲观、萨埵型休闲观、三摩地型休闲观,并阐述了瑜伽的最高境界三摩地,这也是休闲的最终目标。二是从实践上,结合瑜伽实证、实练和实修、实感的经验,包括国内外瑜伽士的经验,首次阐述了瑜伽观香的具体功理和功法,并融合芳香疗法的精髓到瑜伽练习中,提出了焚香效应。重点讲述瑜伽观香、脉轮调息法、瑜伽大休息术的练习方法和实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瑜伽修持的实质。
瑜伽休闲哲学思想研究的意义:从生命本身来看,瑜伽休闲促进个人的身心灵健康,对引导人们将瑜伽作为个人休闲方式起到推动作用,促进个体的身心和谐;从社会角度来看,瑜伽休闲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所阐述的哲学理论对促进整个社会休闲行为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打破人们对瑜伽只是健身、塑形,适宜女性练习的一种世俗化的认知,深入剖析瑜伽的实质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从生态角度来看,瑜伽休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最高境界是瑜伽的三摩地境界,是永恒的极乐状态,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让人们体验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人与宇宙高频能量相应的精神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瑜伽是人类经久不衰的休闲。期待更多人士进行瑜伽休闲哲学探讨和研究。总之,瑜伽休闲哲学丰富瑜伽哲学、休闲学的研究范畴,有助于推动瑜伽中国化的发展进程。本书有诸多待充实和完善之处,书中涉及的部分哲学基础、逻辑道理与现代科学和辩证唯物论同宗、一脉相承的内容,阐述不够充分,恳请社会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目录
导论001
上篇理论篇
第一章 休闲与瑜仰011
第一节 "微时代"下的新式休闲014
第二节 人的休闲019
第三节 休用境界031
第二章 瑜伽休闲境界观036
第一节 瑜伽的休闲状态037
第二节 瑜伽哲学中的"三德"043
第三节 瑜御哲学中的休闲境界观049
第三章 《瑜伽经》的瑜伽休闲哲学思想解析 053
第一节 《瑜伽经》的休闲目标054
第二节 《瑜伽经》:瑜伽休闲实践的八支法 063
第三节 瑜伽休闲的价值和意义072
下篇实践篇
第四章 瑜伽休闲之相应081
第一节 芳香疗法083
第二节 《薄伽梵歌》相应瑜伽之主 087
第三节 焚香效应 097
第五章 瑜伽观香099
第一节 瑜伽观香机理 100
第二节 瑜伽观香的要求和练习106
第三节 瑜伽观香步骤 114
第六章 瑜伽休闲之调息法122
第一节 香之于瑜伽休闲 122
第二节 三脉七轮125
第三节 调息生命的呼吸141
第四节 脉轮调息法148
第七章 瑜伽休闲之体位法166
第一节 测试体质168
第二节 不同体质的瑜伽休闲体位法172
第八章 瑜伽休闲之大休息术177
第一节 大休息术179
第二节 大休息术是正心、正念的练习195
参考文献 200
后 记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