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伽利略、卢梭、阿伦特、赫尔岑、托马斯?曼、帕斯捷尔纳克、奥威尔、别林斯基……对于历史上那些敢于反抗权势、敢于呐喊奋斗,为了大众利益甘愿坐牢、流亡、牺牲自己的人,作者一向充满敬意。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们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他们的人生故事。作者写道:“作为一个怯弱者,在默默求生的道路上,便不时地感受到来自他们的精神援助,慰藉和鼓舞。”作为“怯弱者”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盗火者》为“微阅读大系?林贤治作品”之一种,精选作者数十年来创作的思想文化人物随笔十多篇。
编后记
人类的英雄崇拜大约起源于神祗膜拜,经过黑暗的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神的领地中解放出来,随后的启蒙运动,又赋予了平凡的人以英雄主义的气质,英雄人物就在这中间产生。近代英雄不同于古代英雄,是因为他们不但具有无私、忠诚、勇敢等优异的品质,而且是现代价值观念如自由、平等、正义的体现者。他们不是依靠原始观念和本能行事,他们的事业建立在理性之上,而又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所以,现代英雄可以是卡莱尔式的伟人,也可以是没有特殊身份的平凡的人:战士、医生、工人,他们不一定是孔武有力者,更多的可能是真理的探索者和传播者,共同信念的践行者。堪称英雄的人物自觉负有一种使命,一种责任;他202 那火光编后记 | 203们坚守自己一如守卫众人,为了众人,必要时可以放弃个人的一切。
现代英雄观的确立,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
三十年前,舆论界开始出现一种非英雄化的倾向。当个人崇拜的时代余炎未退时,打出“躲避崇高”一类旗子,或者不无积极的意义;但是,它又完全有可能成为犬儒主义、流氓主义、虚无主义的掩体,构成对公共价值的消解,乃至个人信仰的摒弃。即使个人主义者,也并非必然地否定伟大、崇高的事物的。
对于那些敢于反抗权势,为了大众的事业而呐喊奋斗,甘愿坐牢、流亡、牺牲自己的人,我由来充满敬意。作为一个怯弱者,在默默求生的道路上,便不时地感受到来自他们的精神援助,慰藉和鼓舞。多年以来,我怀着感激,断续记下他们留给我的影像。我视这些曾经影响过我的人物为英雄。
当我把这些人物素描——凑成一个集子时,突然想起俄国作家柯罗连柯的一篇著名短文《火光》,想起其中描写的那条为悬崖的阴影所笼罩的河流,和那一星灯火:“驱散黑暗,闪闪发光,近在眼前,令人神往……”
鲁迅很早就介绍过柯罗连柯这个启蒙思想者,还曾把青年时起便决意为之献身的文艺比作“国民精神的灯火”。在黑暗的夜里,我想再没有什么比火光更激动人心的了;而这,便成了集子名目的来由。
2014年5月1日
林贤治,著名作家,学者。著有《五四之魂》、《人间鲁迅》、《中国新诗五十年》等,主编丛书丛刊多种。
自由与恐惧
思想与思想者
迫害与写作
火,一个殉道者
左拉和左拉们
平民的信使
寻找诗人
走向大旷野
在死刑面前
囚鹰
向晚的玫瑰云
孤独的旅客
自由、祖国、十字架
为宽容而斗争
孤独的异邦人
奥威尔:政治、艺术与自由
鲁迅三论
编后记
自由与恐惧
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然而,因为思想的缘故,也可以失去全部的人的尊严。一个触目的事实是:迄今大量的思想都是维护各个不同的“现在”的。其实无所谓传统,传统也是现在。“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成了万难移易的信条。这些思想,以专断掩饰荒谬,以虚伪显示智慧,以复制的文本和繁密的脚注构筑庞大的体系,俨然神圣的殿堂。而进出其中的思想家式的人物,几乎全是权门的谋士、食客、嬖妇、忠实的仆从。还有所谓纯粹的学者,躲进象牙之塔,却也遥对廊庙行注目礼。惟有少数人的思想是不安分的、怀疑的、叛逆的。这才是真正的思想!因为它总是通过否定——一种与实际变革相对应的思维方式——肯定地指向未来。
自由与恐惧 | 3
未来,是人类的希望所在。我们说“思想”,就是指向未来自由开放的叛逆性思想。叛逆之外无思想。思想的可怕便在这里。罗丹的《思想者》,那紧靠在一起的头颅与拳头,不是显得一样的沉重有力吗?因此,世代以来,思想者被当作端而遭到迫害是当然的事情,尽管他们并不喜欢镣铐,黑牢,和火刑柱。对待同类的暴虐行为,修辞家叫作“惨无人道”,仿佛人世间真有这样一条鸟道似的;其实,在动物界,却从来未曾有过武器、刑具,以及那种种残酷而精巧的布置。人类的统治,是无论如何要比动物更为严密的。
统治者为了维持现状,必须使人们的思想与行动标准化、一体化,如同操纵一盘水磨或一台机器。然而,要做到“书同文,车同轨”倒也不算太难,难的是对付肇祸的思想。它们隐匿在每一副大脑中,有如未及打开的魔瓶,无从审察其中的底蕴。倘使连脑袋—并割掉吧,可恼的是,却又如同枯树桩一般的不能复生了。置身于枯树桩中间,难道可以配称“伟大的卫者”吗?于是,除了堵塞可容思想侧身而过的一切巷道,如明令禁止言论、出版以及集会结社的自由之外,统治者还有一项心理学方面的发明,便是:制造恐怖!
临终之前,苏格拉底显得相当豁达。他说:“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去死,而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知道。”简直是预言!事实证明,所有热爱思想的余生者,活着都不见得比苏格拉底之死更好一些。他死得舒服,至少没有太多的痛苦:一杯酒而已。而活着的人们,在长长的一生中,却不得不每时每刻战战兢兢地等待可能立即降临的最严厉的惩罚。可怕的不在死亡而在通往死亡的无尽的途中。
比起苏格拉底,伽利略要勇敢得多。在黑暗的中世纪,“真正信仰的警犬”遍布各地,科学和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这时候,他无所顾忌地宣传哥白尼,同时也是自己发现和证实的“日心说”。即使形势于他不利,他仍然与专制势力苦苦周旋。然而,到了最后一次审判,他终至被迫发表声明,宣布他一贯反对的托勒密的“地心说”是“正确无疑”的;接着,在圣马利亚教堂举行了“抛弃仪式”——抛弃自己的“谬误”!
当他,一个七十岁的老人,跪着向“普世基督教共和6 那火光自由与恐惧 | 7国的红衣主教”逐字逐句地大声宣读他的抛弃词时,心里当是何等愤苦呵——我永远信仰现在信仰并在上帝帮助下将来继续信仰的神圣天主教的和使徒的教会包含、传播和教导的一切。因为贵神圣法庭早就对我作过正当的劝诫,以使我抛弃认为太阳是世界的中心且静止不动的伪学,不得坚持和维护它,不得以任何口头或书面形式教授这种伪学,但我却撰写并出版了叙述这一受到谴责的学说的书……
我宣誓,无论口头上还是书面上永远不再议论和讨论会引起对我恢复这种嫌疑的任何东西,而当我听到有谁受异端迷惑或有异端嫌疑时,我保证一定向贵神圣法庭或宗教裁判员、或地点最近的主教报告。此外,我宣誓并保证尊重和严格执行贵神圣法庭已经或者将要对我作出的一切惩罚……最诚实的人终于说了胡话。
虽然他依样清醒,然而,却着实害怕了。心理学家说,害怕,是可以习得的第二内驱力。布鲁诺,塞尔维特,接连大批的非自然死亡。在教会的无所不在的权势底下,像罗克尔?培根和达?芬奇这样的人物也都只好噤若寒蝉。斯宾诺莎害怕他的著作给自己带来不幸,这个被称为“沉醉于上帝的人”,不得不接连推迟《伦理学》的出版,一直到死。沉默是明智的。“沉默是金”。
在意大利,科学沉沦了几个世纪不能复苏。等到伽利略死后200年,他的著作,才获准同哥白尼、开普勒等人的著作一起从《禁书目录》中删去。这种平反,对他来说未免来得太晚了一点吧?据说,他在公开悔过以后曾这样喃喃道:“但是它仍然在转动着!”有谁能说清楚,这是暮年茕立中的一种自慰,还是自嘲?
至于霍布斯,有幸生于以宽容见称于世的英国,且文艺复兴的浪潮汹涌已久,竟也无法逃脱恐惧的追逮。他在自传中说,他是他母亲亲生的孪生子之一,另一个就叫“恐惧”。恐惧,是怎样折磨着这个天性脆弱的思想者呵!
当时,在英国,王权和国会两派政治势力纷争无已。
霍布斯惧怕内战,写了一篇鼓吹王权的文章,引起国会派的不满,不得不逃往巴黎。在巴黎,他写成《利维坦》一书,抨击神授君权和大小教会,又遭到法国当局和流亡8 那火光自由与恐惧 | 9王党分子的反对,只好悄悄逃回英国。查理二世复辟后,情况稍有好转,时疫和大火便接踵而来。教会扬言,所有这一切都是霍布斯渎神的结果;一个委员会特别对他进行
了调查,并禁止出版他任何有争议的东西。于极度惊怖之中,他只好将手头的文稿统统付之一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