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能源、谁、资源环境及科技政策方面的内容,主要探讨了中国能源严重短缺的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能源发展问题,重点讨论了21世纪中国水资源的管理。根据可持续发展观点,论述了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在科技政策方面,重点介绍了美国的科技政策,领先时急的关键技术和科技评估,深入论述了国内科研机构和科技计划评价。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第一部分 能源
能源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能源问题。
在历史上,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个能源时期,即柴草时期。煤炭时期。石油时期。以柴草为主要能源的时期,生产力水平很低。18世纪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煤炭代替柴草,逐步成为能源的主要来源,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增长。到了20世纪50年代,石油又逐渐取代煤炭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能源,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实现了现代化。
在现代化过程中,国民经济的增长要求能源有相应的增长。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为能源消费增长系数。这个系数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重要问题。它与国民经济结构。技术装备。生产工艺。管理水平乃至人民生活等因素互相关联。分析几个主要工业国家的资料,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在工业化初期,由于兴办了消耗能源多的工业,也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总是比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所以两者之间的比例大于1。可是,1950~1975年这一段时间内,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构成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变化,耗能少的工业发展很快,能源消费增长系数普遍下降,一般在0.8左右。
我国1953~1978年这26年中,能源消费系数约为1.22。26年中,我们主要发展了耗能多的重工业。化学工业等。同时,我国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比较落后,大部分相当于国外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单位产品的能耗高,能源利用效率比较低。在20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系数的发展趋势又如何呢。这要从多方面来分析。我国的工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今后将有计划地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降低单位产品的能耗量,这方面节约能耗的潜力很大;新建企业将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合理的工艺流程,产品的能耗要比老①本文发表在1980年2月26日的人民日报上(图1-1),首次在报刊上提出了我国能源面临严重短缺,“能源的形势是很紧迫的”,这是能源危机的另一种表达,从而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文章作者是朱斌。杨志荣。胥俊章。张正敏,后三位当时都是国家经济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能源研究所青年研究人员。时隔两天,人民日报又用半版刊出四位作者的另一篇能源文章《能源建设中的几个技术经济问题》。处理这两篇文章的是《人民日报》理论部编辑李定中先生。企业省得多;在国民经济调整过程中,我国的工业结构将逐步合理化。这些都是有利因素。但也要看到,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费将会增加;某些耗能较多的重工业还要逐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能源的需要也将不断增加。综合上述两方面的因素,参考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现代化的经验,我们认为,只要我们做好工作,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能源消费增长系数是完全有可能逐步降低的,第一步可能降低到1左右,进一步可以小于1,逐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是以巨大的能源消费为基础的。20世纪30~80年代,前25年,世界能源消费量只增长了70%。后25年,正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时期,能源消费迅猛上升,增长了3倍多。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物能源在现代生产中不仅是燃料动力,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塑料工业。合成纤维工业。合成橡胶工业等,都是以石油等能源为原料的。因此,争取能源消费增长系数逐步做到小于1的估计,有重要的意义。它使我们注意合理地开发能源,使未来的能源生产比较接近实际需要,同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节约使用能源,避免过大的能源消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