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地图里的兴亡:下:秦,从部落到帝国
中国历史长,战争多,长期处于冷兵器时代,地缘对中国国家的形成影响极大。要突出地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选择历史时期非常重要。《地图里的兴亡:秦,从部落到帝国(下)》讲述了封建王朝秦是如何作为部落,从西陲弹丸之地,在西戎的包围圈中挣扎着立国,接着统一关中,南下巴蜀,最终灭六国,统天下。《地图里的兴亡》以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作地形图来重写春秋战国史,用美式思维将地理与历史放到同等高度。左图右史,带给读者更多独特的思考视角和阅读体验。
起初策划《地图里的兴亡》这套书时,曾求教于史学泰斗易中天先生,获易先生肯定。这套书尝试着“打破读史无图的遗憾,回归左图右史的传统”,500幅精美春秋战国地图包括地形图、路线图、形势图、疆域图等。作为地图类出版社,地图是立社之本,中图社图书,在读者中拥有着良好口碑。故,作品破茧而出之日,我满怀热忱推荐之。
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发展历程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多样,历史悠久,拥有着古老而璀璨的文明。如果能将祖国荡气回肠的历史与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相结合,将璀璨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将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古人全面研究我国的历史地理始于汉朝,个中原因之一是秦朝统一时间太短,而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各自为政,难以组织起全面有效的研究。 据述,《禹贡》成于公元前5世纪前后,见于《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最古老的和最有系统性地阐述地理观念的著作。 西汉时期,《山海经》的面世,是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研究的一个开创性壮举,是早期一部颇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山海经》研究了山、水、动植物、矿藏、风俗、神话等,从各个方面有秩序、有条理地记叙了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东汉末期至三国时代,不知何人组织编写了《水经》。对我国一千多条河流进行了研究,只可惜作者高风亮节,连署名都没有留下。 随后的南北朝,郦道元对《水经》进行了注解,称为《水经注》。详细介绍了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等,全书三十余万字,文笔雄健俊美。 《水经注》在时间上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上下两千多年。内容包括自然、山川、历史、风俗、人物、神话等。它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空间的真实感。 《水经注》比《山海经》更为详细,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接下来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进入了地图时代,虽然研究者限于条件,出品不多,流传至今的更少,但是地图时代终究还是来临了。 北宋时期,地理学家税安礼绘制《历代地理指掌图》,上自帝喾,下至宋朝,各代地图至少有一幅,多则五幅,共有图四十四幅。 下图是《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 《历代地理指掌图》是我国最早的一本历史地图集。地图作为历史地理研究的成果跃然纸上,它标志一个新时代来临。 清朝时期,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组织汇编了《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此地图集所标注的山脉、河流、海岸的轮廓已经接近现代的科学测绘地图。 下图是《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的《禹贡九州图》。 此图中,黄河、长江以及海岸线,与现代测绘地图非常接近。 虽然杨守敬的地图集不包含他所处的清朝,而且限于制作条件,地图上的错误和缺陷也不少,但这本地图集仍然是旷世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制图技术比之前大为改善,中国台湾和中国大陆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历代疆域的研究。 1980年,由程光裕教授组织主编,中国台湾台北中华学术院推出了一套地图集,名为《中国历史地图》。 该地图集共绘制地图二百五十七幅,一共两册:上册为疆域篇,内容为中国历代版图,有地图五十九幅;下册为中国历代的主要城市、经济、水利灌溉、交通运输网、社会变迁、手工艺品、战争战役等内容,有地图一百九十八幅。 下图是《中国历史地图》中的《战国七雄图》。 这套地图集的特点首先是全面,绘制的地图数量非常多,种类也很多;其次是美观,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形的特点。 1981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谭其骧教授主编,地图出版社(今中国地图出版社)绘制并出版了《中国历史地图集》。 该地图集共有地图三百零四幅,地名约七万个,是目前最为详尽、细致的中国历史地图集。 下图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西汉地图》。 《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地图,地名标注非常详尽,地图数量同样可观,时间跨越了中国历史的所有朝代。 历史与地图研究的成果忽然就这样涌现,两岸在这个领域不遗余力地做出贡献,令所有历史地理爱好者击掌称快! 无论是中国台湾还是中国大陆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其时间跨度的全面性、地图绘制的精准性、地名标注的详细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两部著作是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空前巨作。历史地理的研究,又向前迈进一大步。 如果非要给这两套中国历史地图集挑毛病的话,那就是它们适合历史和地理的研究者,却并非适用于广大读者。这对孜孜以求学习历史地理的广大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遗憾。 如果将这两套地图集中的平面地图用地形图代替,简化地图中的元素,细化朝代疆域变迁,再配之以说明文字,那是否会有更多的读者能够读懂历史地图、爱上历史地理呢? 是的,笔者编写本书的初衷就是把过去的地图集画得更美观、更易懂,让普通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地理。 笔者很清楚,以上《山海经》、《水经注》、《历代地理指掌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中国历史地图》、《中国历史地图集》,无论哪一本,其高度都是本书无法逾越的。笔者心中所祈愿的是,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从更宽广的角度去解读历史地理,学习我国浩瀚璀璨的文明,如此足矣。 本系列作品的结构 本系列作品《地图里的兴亡》,共计九册。 《秦,从部落到帝国》:主要描述秦国从西陲弹丸之地,在西戎的包围圈中挣扎着立国,接着兼并关中,南下巴蜀,最终统一天下。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三家分晋,烽火中原》:主要描述赵国从光荣的御者,到大国上卿,再与魏、韩三家分晋,经胡服骑射,终成强国。赵国多慷慨悲歌之士,晋阳保卫战、邯郸之战,赵人不屈的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分册中包含对晋国、魏国、韩国的描写。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齐鲁春秋,恩怨八百年》:主要描述齐国以渔盐之利崛起于东夷,统一山东半岛,更换统治层却光辉不减,尽显大国优雅风范。此分册中包含对燕国、鲁国、卫国的描写。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吴越归楚,另一半中国》:主要描述楚国以爵位仅为子爵起步,背负“南蛮”这个屈辱之名,却拥有当时最为广阔的国土。战败即自尽,楚人的责任感与生俱来,楚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分册中包含对吴国、越国的描写。它分为上、下两册,约为三十二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春秋战国地形图集》:《西周》篇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春秋》篇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战国》篇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共一册,约为两万字,一百余幅地图。 为什么是春秋战国 笔者读了不少美国史方面的书籍,美国的历史总共两百多年,自立国以来就异常稳定,有时候甚至很乏味,即使是“一战”和“二战”,也不是发生在美国本土。 美国东西两头是海洋,中间是戈壁和沙漠。笔者时常设想,若是东西海岸之间有一场大战,要跨越中部的沙漠戈壁,想必也是非常精彩,这样地缘的影响就能凸显出来。 可惜,那是笔者个人的设想,美国的大多数土地,都是花钱从英、法、西班牙等国买来的。美国本土除了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外,再也没有大战,故笔者认为地缘对美国的形成影响甚微。即使是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也已经是近代的事情。钢铁大炮、热兵器时代,地缘对战争结果的影响不明显。 美国人的战争多在海外进行,他们在本土中部的沙漠里面修建了赌城拉斯维加斯。每年各地富豪、明星和游客齐聚一堂,旅游、度假、赌博甚至嫖娼,活色生香,醉生梦死,这也是一种独特的地缘文化。 地缘对美国的形成并无特别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以历史与地理相结合的方式来书写中国历史,那中国历史不但会丰富多彩得多,也会带给读者更多独特的思考视角。 中国历史长,战争多,而且战争大多发生在冷兵器时代,地缘对中国的形成影响极大。 要突出地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选择历史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在大一统时代,许多地缘概念可以忽略,因为偌大的中国就是一张大拼图。只有在乱世,各方势力利用地形特点,与自身军力相结合进行作战,地缘的特色才能显露无遗。 可是,究竟哪一个乱世时期最能体现地缘的特点呢? 笔者认为,要体现中国的地形特色,这个乱世必须具有两大特点。 首先,这个乱世必须足够乱,也就是说诸侯数量要足够多,每个诸侯都会充分利用地势进行争霸,这样地缘影响的覆盖面才够广。因为诸侯太少的话,诸侯内部的许多险要之地,就不能发挥作用。 其次,这个乱世持续时间必须足够长。时间长了,诸侯就会对这些兵家必争之地进行持续争夺,而且这些必争之地重新经过一番组合后从属于不同诸侯,发挥的效用可能完全不同,地缘的价值也就能最大程度地凸显出来。 笔者以为,春秋战国完全符合“足够乱”和“足够长”的条件,这是笔者选择这段历史的主要原因。
风长眼量(王昱祺),美籍华裔。不照本宣科翻译史书,主张历史地理不分家,以历史为经地理为纬,制作地形图还原历史大势,美式思维新颖解构春秋战国史。历经十多年,制作500余幅春秋战国地形图,遂成《地图里的兴亡》系列图书。
25.南下巴蜀,奠定一统基础 247
26.丹阳之战,以奇对奇 257 27.蓝田之战,实力与运气缺一不可 267 28.巴蜀叛乱,令人深思 275 29.宜阳之战,秦武王的钢铁意志 282 30.举九鼎,一切都是天意 293 31.争秦王之位,楚女也疯狂 301 32.伊阙之战,战神的诞生 315 33.中原遍地开花 327 34.鄢郢之战,秦楚全面大战 337 35.华阳之战,兵贵神速 345 36.长平之战,一将功成万骨枯 355 37.大周王朝,八百年的宿命 377 38.设东郡,横断天下 388 39.长安君成蟜,始皇之弟 396 40.嫪毐与吕不韦,始皇之父 405 41.桓齮与荆轲,勇将和刺客 420 42.灭韩国,大一统的开始 438 43.灭赵国,秦赵本一家 445 44.灭燕国,太子丹的归宿 452 45.灭魏国,水淹大梁 459 46.灭楚国,亡楚必秦 469 47.灭齐国,战国最后一个王 485 附录 494
27.蓝田之战,实力与运气缺一不可
丹阳之战还没完全结束,秦惠文王在病榻上听到秦军获胜的消息,病情忽然好转,能够下床活动了。 丹阳之战的总指挥公子疾,在魏章击败楚军之后,追击楚军未果,但他并未就此收兵,而是趁势发动了一轮酣畅淋漓的攻势。 公子疾与魏章合兵一处,兵力达到二十余万,随后挥师东进,攻击齐军。 当时齐军正与魏军对峙。作为楚国在丹阳之战的盟友,齐国派出的兵力虽然只有几万人,但有名将匡章坐镇,魏军并未占得上风。 在二十余万秦军抵达战场之后,整个战役的平衡迅速被打破。秦魏联军在濮水流域大破齐军,杀齐国将军声子。齐国战神匡章,遭遇了为将生涯中唯一一次败仗。 消息传来,秦国举国振奋。秦惠文王立即拟下旨意,封丹阳之战的总指挥公子疾为列侯,号严君,封地在樗里,因此公子疾又称为樗里疾。 在丹阳之战居功至伟的魏章,却在这场战争后立即被剥夺了兵权。这不是魏章本身的问题,他是张仪推荐的,且一直不肯与张仪脱离关系,因此遭到弃用。 另一员大将甘茂,秦惠文王曾许诺他秦国相国之位,也就是说将张仪从相国之位上撤掉,再换上甘茂。虽然秦惠文王暂时没有宣布此事,但甘茂即将登上相国之位,这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在魏齐边境击败齐军之后,公子疾又回师上庸,与甘茂一起,拿下了楚国的上庸(东汉中)。至此,丹阳之战才算全部结束。 正当秦国上下松了一口气之时,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向秦国扑面而来。 第二年开春,秦国咸阳王宫内,冰冷的积雪早已被温暖的阳光所融化,历经一个寒冬的各种树木花草抖擞精神准备在来年绽放美丽,几只小鸟在宫中花园飞舞游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与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相比,宫内的宦官宫女,个个脸色灰暗,行色匆匆,人人都心系日暮西山的秦惠文王。自丹阳之战到如今近两年,秦惠文王一直在病榻上坚持,与病魔和命运做最后的抗争。 这位倔强的老人依靠其顽强不屈的毅力和对秦国寄托的感情,坚持的时间其实已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 王宫的寝宫内外,数处都燃烧着熊熊的牛油炭火,单衣的宦官和宫女守候在宫内,有些人已经汗流浃背。 秦惠文王平躺在龙榻上,意识已经模糊。干瘪的身躯轻飘飘地浮在棉被上,嘴里含糊不清地不断念叨着“冷,冷……” 亲近的宦官刚得到消息,快步走入宫内,小心翼翼地碎步到秦惠文王身边,俯身在秦慧文王耳边说道:“君上,大好消息,我军攻占楚国上庸,楚军毫无还手之力。” 迷糊的秦惠文王闻之,忽然双眼一睁,身体一抖,接着逐渐平静,闭上双眼,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秦惠文王死后,十八岁的太子秦荡即位,是为秦武王。 此时蜀郡抓住这个有利时间点,爆发了如期而至的叛乱,司马错将军统领五万人马,南下巴蜀进行平乱。 同一时间,楚国发起了著名的蓝田之战。楚军此战的规模空前,倾全国之兵,足有五十万之众,由令尹昭滑统领。由于上一年的糟糕表现,令尹昭鱼被迫退位,楚怀王从越国召回昭滑,宣布昭滑为新的令尹。 当樗里疾在魏国击败齐军之时,楚国正紧锣密鼓召集军队。当樗里疾夺取楚国上庸之时,楚国按兵不动,他们正进行最后的训练。 蜀郡叛乱之时,楚怀王大手一挥,令尹昭滑统领五十万楚军,打响了秦楚之间的又一场大战,蓝田之战。 楚军的十万先锋军,由上柱国景翠统领。短短几天之内,楚国的先锋军就连续攻克武关和商於之地,到达关中南部的蓝田。楚国的行动迅雷不及掩耳,打了秦国一个措手不及,占得先机。 景翠统领的十万楚国先锋军,抵达蓝田城外,而年轻的秦武王紧急调动的一支秦军,由甘茂统领,人数八万,也匆匆赶到蓝田。不过蓝田城根本容纳不下多少军队,秦军还是驻扎在城外,与楚军对峙。 双方都是刚刚抵达,还未来得及安营扎寨,立即展开了激烈的搏杀。 蓝田城下战鼓“咚咚”,两拨人马为了争夺有利地形,对每一个小山头都进行了数回合的争夺,杀得潮起潮落。大军踏起的尘埃,让天空变得灰蒙蒙,空气中弥漫着压抑、窒息的感觉。 随着秦军大将樗里疾和楚军令尹昭滑的主力抵达,三十万秦军和五十万楚军对峙于蓝田。这小小的蓝田城,以玉石闻名的蓝田城,忽然成为飓风的中心。 数十万人脚踩大地的震动声、数万匹骏马的喘息声,还有人马的厮杀声,让蓝田城颤抖不已,似乎一场八级地震正在发生。 蓝田城中的几千守军,个个都能感觉到地面和空气中传来的震动和摇晃,心情处于极度紧张、昂奋状态。 公子樗里疾,早就已经扬名中原,可是这一次秦楚大战,是他一生当中面临的最大考验。 自西周以来,楚国能够兼并大大小小数十个诸侯,成为威震南方的霸主,绝对不是偶然,而是历经多少代人、付出无数的生命为代价的。 楚军的战术和勇气正如中原人给他们的称呼“南蛮”一样,霸道不讲理。 随着一通鼓声响起,楚军像大潮一般气势骇人地汹涌而来,烟尘滚滚之下,根本不给秦军任何喘息的机会。就在秦军陆续修筑营垒的时候,楚军发动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楚军占据秦军的营垒,插上楚军的军旗。 楚国令尹昭滑,真不愧是后来灭亡越国的名将,他清楚楚军远道而来,如果让秦军修好营垒,对楚军是极为不利的。于是令尹昭滑下令,一面猛攻秦军营垒,一面在秦军各处营垒之间修筑楚军的营垒。 这样一来,秦楚两军成百上千个营垒相互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楚两军零距离全面的大战到来。 许多秦军的垒城还未来得及修筑完毕就被楚军所攻破,城头立即变换大旗。 在楚军这种无厘头暴力打法面前,公子樗里疾下令,夺取楚军营垒。 这下可好,双方都下血本去攻击对方的垒城,而垒城又修筑的不如普通的城墙高,一人脚踩另一人肩膀便能攀上垒城。城里的守军最多能顶住第一轮攻势,等第二拨人上来就只能任人宰割了。 在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秦楚两军不断袭击对方的营垒、深挖陷阱、暗箭射敌、打劫粮草,很多垒城的旗号一天要三变。 狰狞的面孔、嗜血的眼神、浸血的戈矛、兽性的怒号、漫天的尘雾,整个蓝田城外,都被这摄人心魄的血腥之气笼罩、淹没。 秦楚双方都有巨大伤亡,相比之下秦军伤亡更为惨重一些,楚军占据人数优势,也只能说是惨胜。 如果战争一直这么打下去,楚军可能会以微弱的优势获胜,但是也不可能再在关中攻城略地。到那个时候,楚军还是能够将已经占领的商於之地纳入楚国版图,耗时两年的丹阳之战和蓝田之战,就会以秦楚各取对方一块要地而结束,可以说两败俱伤。 不过战国战史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战国七雄之间的大战很少出现一打一的局面,很多时候都是几方鏖战,这就大大增加了胜负的悬念。 此时战国七雄中另外五个诸侯的态度,对这场战争的结果将产生巨大影响。燕国刚复国,暂时不会介入中原纷争,赵国还没有实行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主要考虑对付中山国,无暇顾及秦楚之争。那么齐、韩、魏三国的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齐国本是楚国的盟国,但是这个同盟是建立在楚国认同齐国统治燕国基础上的。如今燕国复国了,齐国与楚国的同盟基础并不存在,齐国决定坐山观虎斗。 现在就只剩下韩国和魏国这两个三晋兄弟,他们又作何打算呢? 站在这两国的立场,巴不得秦楚打一个两败俱伤,最好各自损兵三十万。 现在秦楚双方,虽然损失没有韩魏希望的那么大,也已经各有数万人阵亡,韩魏两国当然不会傻到等秦楚同归于尽再做出反应,现在就是最佳时机! 对韩国和魏国而言,与秦楚都有国土接壤,秦楚都是他们的死敌,帮一方打败另一方,并且从中得到实质的利益,就是他们需要做的事情。 如果韩魏帮助楚国,统兵攻入关中,蓝田可能会成为秦军主力的坟墓,届时联军还可以长驱而入关中,攻下咸阳也不是没有可能。问题就在于,此番进攻的主力还是楚军,不论联军取得何种胜利,恐怕都难以得到半寸秦国的土地。 反过来,如果韩魏帮助秦国在楚国背后狠狠来一刀,韩魏都与楚国接壤,这两国在楚国占到土地的可能性非常大,而且秦军被楚军纠缠住,秦国不会来分一杯羹。 韩魏的战略意图不难理解,虽然秦国和韩魏之间的谈判免不了有一轮纵横家们的口水之战,但是大势所趋之下,纵横家们谈的条件也只是锦上添花。 在蓝田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年轻的秦武王同意韩魏提出的条件,即不干涉韩国和魏国侵占楚国领土,而且等楚国退兵后还要派兵支援韩魏。 口头协议定下来,韩魏两国早已准备好的两路大军便隆隆开动。 韩国方面派出的是将军暴鸢,他统领十二万人马进击楚国南阳大后方。 楚国离韩国最近的地方是南阳,这里楚国人修筑了几百里长的方城,目的之一就是防范北面的韩国人。 韩军进攻楚国,如果不攻打方城就不得不与魏国出兵方向重叠。这样即使有所战绩,最终的战果也极有可能被魏国窃取,只因魏国比韩国强大。 暴鸢将军,人如其名,性格暴虐,如猛禽一般。他宁可自己单干,也不愿最后去与魏国争夺战利品。事实上,暴将军形象暴力,思维却非常缜密,他规划了一条可以避开楚国密集防御的路线。 楚国南阳守军本来是平均分配在方城北部、东部、西部各段,但此时方城守军主要集中在方城的北部和东部,因为楚军正是从方城西部出发进入秦国的,此时秦军被压制在遥远的蓝田,楚军在这个方向上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 暴鸢统领十二万强弓劲弩的韩国军士由东向西穿越洛阳盆地,再翻越秦岭进入商於之地,最后沿着丹水进入楚国南阳。 不出暴鸢所料,楚国方城西部的防御非常松散,韩军没有遭遇像样的抵抗便开进了南阳。 韩军就像一条虫子钻进楚国这个红润硕大的苹果,方城这块苹果皮就不起任何防御作用了。 楚国南阳的防御也非常空虚,十二万韩军由暴鸢统领,过淅、丹等要塞而不攻,直取楚国重城邓城。 韩军到了邓城脚下,依然是过而不攻,大有继续南下,沿着汉水去取楚国郢都的势头。 与此同时,魏军由名将公孙喜统领十余万大军从大梁出发进入楚国北境,攻克了十余个小城邑,逼近楚国的召陵。 公孙喜曾任魏国西河太守。西河归秦之后,公孙喜上调到大梁,成了魏国中央军的头号大将。公孙喜曾得魏国宿将龙贾提携,其能力犹在龙贾之上,是当时著名的将军。 蓝田之战打到这个份上,如果楚国令尹昭滑继续在蓝田与秦军鏖战,那么韩魏两条虫子,就有可能大快朵颐、一口一口吃空楚国这个大红苹果。 昭滑自然是要撤兵,可是四十几万大军撤退,谈何容易,而且秦楚的阵地纵横交错,双方一旦离开垒城和壕沟就立即成为敌人弓弩手的靶子。 楚国令尹昭滑并不是一介莽夫,在楚国陷入全面大战的不利局面时,他并没有慌乱,而是派人与樗里疾进行谈判。 其实樗里疾同样有谈判的诉求,若是与楚军继续鏖战下去,樗里疾的秦军的损失会非常严重,秦军恐怕接下来的十几年都无法大规模东征。而无限壮大的韩、魏两个对手,也是秦人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秦楚蓝田谈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战争,二是国土。 战争方面,秦国允许楚国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阵地中撤退,楚军则必须全部退到方城以内。 国土方面,楚国归还商於之地,秦国归还上庸(东汉中),双方的国界恢复到丹阳之战前。 秦楚双方谈判的过程中,韩军兵锋回转,兵临宛城之下。宛城是南阳的治所,这次暴鸢不再过而不攻,而是挥师猛攻。宛城与其他楚国城邑一样,多数兵力被抽调到了前线,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居然只有数千人守御,韩军不到两天就攻克此城。 魏军方面,公孙喜也不愧于名将称号,攻克了楚国北部重镇召陵。 等楚军陆续撤退到南阳,韩国名将暴鸢将军已经依托宛城建造了数个大型垒城与宛城交相辉映,打造成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十二万韩军把守这个坚固的防御体系,纵然楚军有四十余万疲惫之师,要打破这个体系也非常困难。 另一条战线,公孙喜同样以召陵为中心,打造类似宛城的防御体系。 而秦军方面,并没有就此退兵。先前秦国与韩魏有协议,秦军必须协助韩魏作战,因此秦武王令甘茂这个未来的相国领十余万人马抵达武关,随时准备进入南阳支援韩魏联军。 现在楚国人进退维谷。三条战线,如果集中攻击一个方向,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拿下的,若分兵去攻打,便失去了兵力优势。 更何况楚国必须保留一定的兵力,因为五年后,楚国将对越国进行灭国之战,如果没有几十万的雄兵,要灭亡越国谈何容易。 楚怀王也好,令尹昭滑也好,不得不忍气吞声,吃了韩魏各一个闷亏。楚军收缩战线,并不去夺取被韩魏攻占的领土,而是增兵现有的城邑,保住现存的领土。 蓝田之战,在这种情况下收官。 蓝田之战,在战国史上是影响很大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参与方有四家:秦、楚、韩、魏。 先来看看蓝田之战的赢家,韩国和魏国。韩国攻占楚国的宛城,魏国攻占夺取楚国的召陵。韩国和魏国所取得的先机,不仅仅是两座城邑这么简单,而是为下一次大战——垂沙大战做好了铺垫。 十年后的垂沙之战,齐、魏、韩联军能够轻松地进入南阳,以至于给楚军致命一击,就是因为韩国此时突破了楚国方城,占据了楚国南阳的治所宛城。 韩国军队此次巧妙的进兵路线是军事智慧的杰作。他们有强弓劲弩,也有水平不凡的名将,或许这就是韩国人一直面对强秦,却能撑到战国最后十年的最大原因,其他诸侯必须重新审视韩国的实力。 再看秦国,它是这场大战的一个输家。由于楚国攻打猛烈,不但折损近十万兵力,而且不得已将丹阳之战攻占的上庸(东汉中)又归还给楚国。 秦国在丹阳、蓝田两场大战役中,损失近二十万兵力,以至于未来的二十年,东进的步伐严重减慢,只有六年后攻占韩国宜阳一次值得称道的胜利。 至于楚国,在整个丹阳、蓝田之战中,损失超过二十万。而且丢失了两座重要的城邑,南阳门户大开。 不过楚国毕竟是第一疆域大国,恢复能力令人惊叹,六年后楚国灭亡越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此消而彼长,另一个大国齐国,未参与蓝田之战。未来的二十多年,齐国是战国七雄中最风光的一个。 ……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