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公共哲学的展望(第10卷)》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思想史、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科学、公共政策等多种角度,探求适合21世纪的“公共性”,构建“学科结构改革”的开端。
本卷的主要目的在于从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思想史、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科学、公共政策等多种角度,探求适合21世纪的“公共性”,构建“学科结构改革”的开端。
前言
导言“全球一地域”公共哲学的构想
1.公共哲学的概念及其传统
2.1 9_20世纪国家公共哲学的展开、命运和21世纪公共哲学的新起点
3.交流型、多层次的“自己-他者-公共世界”理论:“全球一地域”公共哲学的基础
4.“全球一地域”公共哲学的学术理论与方法论
上篇 日本公共哲学的展开与创造
第一章 幕府末期日本公共观念的转变——议会制观念的形成过程
1.幕府末期“传统之统治”危机的应对
2.“公仪”的解体与“公议”的喷出
结语
第二章 “不可思议的世界”的公共哲学——横井小楠的“公论”
1.天皇行幸与“公共”政治
2.由“ooyake”向“公共”发展
3.作为他者感觉的“诚”
第三章 公共形成的伦理学——以东亚思想为视界
1.人与物:作为前提和先决条件的伦理
2.人称的认知与伦理形成
3.私与公以及公共
4.公共伦理的形成
5.围绕公共伦理的道德、世界
第四章 新公共主义的基本展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政治理论的观点展开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公共观的原点:从前近代的公共一元论到近代的公私二元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思想的理念及其颓废状态:伦理的个人主义与大众的自我主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自我主义的私化:集体主义的、恩顾主义的、家产制的调和主义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启蒙”的思想盲点:自我主义与新国家主义的同位对立
5.新公共主义的思想定位:超越自由主义、共同体主义的争论
6.新对理法的公共性理论:条件、公共场所、公同性或公开性、公协性
7.多维的公共性理论:三维理念空问与四维时空
8.公共体的概念:基于生成式结成的新对理法共和体与公共国
9.私的官与公的民:多层的、多维的、相对的、实质的么私概念
10.新公共(体)主义纲要:全球范围的、多层的、多维的、流动的、超世代的公共体
11.个人的、超个人的双重精神革命:综合的、对话的、实践的公共哲学的必要性
中篇 经济·法·公共性
第五章 经济·正义·卓越
1.伦理视野中的经济
2.伦理学体系的整合化
3.经济世界与伦理世界的结合
4.存在的伦理学:从必要到卓越
5.自由的卓越主义
结语
第六章 超越“合理的愚者”——偏好构造的多层化
1.个人评价的多层性:个人的私人偏好与集体的偏好以及公共判断
2.公共财富概念再思考:从依据财富性质到依据评价的定义
3.政策性公共善和考虑到地位的规则的形成
4.高层次原理和公共讨论的场所
5.作为多层的评价主体的个人行为
结语
第七章 社会经济体制的进化与公共性
1.经济中的进化和统治
2.市民社会中的公共统治
3.日本的展望
第八章 多元自我和自由的法律共同体
1.人的多元性和公共制度
2.人的多元性的源泉
3.公共制度的射程
4.2 1世纪的法一政治哲学的课题
第九章 司法改革的公共哲学
1.此次司法制度改革的概要和本章的视角
2.国民的司法参与
3.女性与司法制度改革
4.司法制度的伦理基础
结语
下篇 科学技术·民主主义·公共政策
后记
译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