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城镇史》的讨论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城镇发展总况与特点,包括城镇发展的历史基础和现实环境、城市的发展、市镇的兴盛、城镇发展的区域格局、城镇形态与类型等;二是城镇经济形态,包括产业状况、市场体系等;三是城镇社会状况,包括城镇人口及其流动、居民社会结构、市民阶层的变化等;四是城镇建设与管理,包括街区格局、市政建设、社会管理与保障等;五是城镇文化与生活,包括教育事业、都市文化、居民收入与消费、宗教活动、社会风气和习俗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力求较完整地展示南宋时期城镇发展演变的全貌和从中所呈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尾章部分则简要分析城镇与南宋社会的关系。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
以杭州(临安)为例还原一个真实的南宋(代序)
序言
绪言
一、“城镇”的简要解释
二、南宋在中国古代城镇发展史上的地位
三、学术史的回顾
四、几点说明
第一章 历史基础和现实环境
第一节 城镇发展演变的历史回溯
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二、镇的演变
三、草市的兴起
第二节 社会环境的变化
一、宋政府相关政策和制度的调整
二、南方地域环境的新特点
第二章 城镇发展和分区状况
第一节 城市的发展与受阻
一、从动乱到恢复
二、走向繁荣
三、停滞与衰退
第二节 市镇的兴盛
一、数量增加和地域分布网络的形成
二、工商业的空前活跃
第三节 分区状况
一、东南地区
二、长江中上游地区
三、北部沿边地区
四、广南地区
第三章 城镇形态和类型
第一节 发展形态与等级体系
一、发展形态的进一步转变
二、等级体系的发展
第二节 类型的分化
一、城市类型及其特点
二、市镇类型及其特点
第四章 城镇产业和市场体系
第一节 工商业
一、商业
二、服务业
三、手工业
四、海外贸易
第二节 其他产业
一、文化和娱乐业
二、旅游业
第三节 市场结构与体系
一、城市市场
二、镇级市场
三、草市的市场形式
第五章 城镇人口及其流动
第一节 城市人口
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二、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
第二节 市镇人口
一、镇的人口规模
二、草市的人口规模
第三节 城镇人口流动
一、正常情况下的人口流动
二、特殊情况下的人口流动
第六章 城镇社会结构
第一节 居民结构
一、城市居民结构
二、市镇居民结构
第二节 市民阶层的变化
一、群体形态和社会构成
二、贫富分化与社会等级
三、行业组织与市民群体意识
第七章 城镇街区结构和市政建设
第一节 街区结构
一、城市空间规模和街区布局
二、市镇街区格局
第二节 市政基础建设
一、城墙的修筑
二、街区的整治
三、河渠疏浚和桥梁建设
第八章 城镇管理和社会保障
第一节 市政管理
一、行政管理体制
二、户籍和赋役制度
三、治安管理
第二节 公共事业
一、防火救火
二、环境卫生
第三节 社会保障
一、救助机构
二、一般性救助
三、专门性救助
第九章 城镇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一节 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体系
二、市民文化
第二节 物资供应与消费
一、官方供应系统
二、民间供应系统
三、居民收入与消费
第三节 社会风尚与习俗
一、宗教和民间信仰
二、园林与游赏之风
三、婚丧风气和岁时习俗
第十章 城镇与南宋社会
第一节 城镇与社会关系的新动向
一、城市角色的转变
二、市镇与农村经济
第二节 城市化问题的讨论
一、“城市化”和“农村城市化
二、南宋城市化现象的特点
后记
编后语
第一章 历史基础和现实环境
\\n 第一节 城镇发展演变的历史回溯
\\n 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
\\n 历史是不断延续的,后代的发展离不开前代所奠定的基础。因此,对南宋时期城市的讨论,有必要首先就此前城市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作一番简单的回顾。
\\n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城市的国家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出现了具有一定政治、军事和宗教职能的原始城池和城堡。如发现于山东章丘的城子崖古城和临淄的教场铺古城,均系龙山文化晚期遗址,总面积分别有17万平方米和40万平方米。在湖北天门发现的石家河古城规模更是惊人,仅发掘整理出来的遗址面积就达100万平方米。距今4 000多年前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全城由土墙围圈,呈正方形,在城南门还发现左右两侧各有门卫房,可见已有较严格的城门出入管理。位于江苏连云港市境内的藤花落古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重,各有颇为完整的建筑布局和道路网络,隐约呈观出后世中国传统城市的基本结构。这些原始城池和城堡的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更具城市雏形的都城和城邑。如在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夏朝都城,空问结构复杂,建筑规模宏大,为我们展示了上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