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要情参阅》直面社会发展转型和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与危机,提供全面、实用的国内外政治、经济资讯,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探讨改革过程中隐藏或者可能爆发的种种重大问题。
《改革要情参阅》关注改革热点与难点,汇集各阶层对改革的诉求,借鉴海外启示,梳理改革经验,探讨改革路径,讲真话、切时弊、出对策、为各级决策者和产官学媒搭建起信息交流以及探索和推动改革的平台。
《改革要情参阅》以中央权威研究机构和宏观决策部门的一流专家学者、高级智囊和政府官员为作者群,这也是决定了其内容的权威性、科学性和广泛性。
《改革要情参阅(第6辑)》重大政策出台的台前幕后,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体制内阻力”; 警惕腐败“年轻化”; 现行干部任用制度中的“潜规则”; 中国替美国次贷买了多少单; 世界经济的三种走向与新命题; 扩大内需需要怎样的新思路; 人民币编辑推荐:下一种世界货币;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路线图; 土地私有不能保护农民权利; 谁是高收入群体。
出版说明
代前言后危机时代的中国改革
“百官共廉”的体制内阻力
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体制内阻力”
构建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
解放思想需领导干部树立十个新观念
被市场经济潜规则侵蚀的干部任用体制
警惕腐败“年轻化”
给“官轿子”装上“电子眼”
昂贵的“官轿子”
普京“清党”与梅德韦杰夫“反腐”
反腐五年规划实质是政改
追缴外逃腐败资产难的阻因与对策
“白宫书记”张治安的三条命债
“GDP工程”——最大的面子工程
只有推进改革,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核心在改革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须动真格了
利率市场化正当其时
中小高新企业:资金缺乏成发展瓶颈
中国替美国次贷买了多少单?
次贷危机:华盛顿共识的危机
金融风暴的影响与警示
次债危机前景与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国外储管理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不妨揭开金融“马桶盖”
分析金融危机还是要回到马克思
治理经济衰退:“救急”更要“固本”
金融危机对中国改革发展的启示
危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金融改革
体制政策要靠前
扩大内需:中国要用新思路
财政投资须防走老路
反危机对策须防浑水摸鱼
人民币:下一种世界货币?
欧元与美元争霸:人民币的机会
崛起机遇,人民币如何作为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本位币的路线图
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与中国币制改革的建议
警惕欧洲中心主义
扩大农民地权,限制“圈地运动”
中国土地权利改革路线
从耕地保护制度入手推动土地市场化改革
不要曲解农地流转政策
农村土地流转中出现的问题
农村改革的真假问题
扩大农民地权的实践经验
农地流转,农民怎么看
我主张的土地制度改革方向
智利土地制度和小农户支持体系考察报告
台湾地区两次土改的启示:避免地方金权豪夺
让“阳光”普照弱势群体
谁是高收入群体
社保制度“碎片化”意味着什么
印度医疗卫生体系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拯救房地产:体制改革胜于“救市”政策
扭曲改革的机制突显
亚洲最大“贫民窟”的基础教育
改革要情参阅-资讯汇编
时政要鉴:
大学扩招源于行动力量越俎代庖
大学校长已官员化,不再是教育家
学样垃圾化比学术落后更令人不安
有必要对“官员别墅群”的主人张榜公布
警惕“地方酋长化”
上级责任谁来追究
中国出现“贪官潜逃潮”
官场“潜规则”源于干部选任的集权制
中国农村养老的困局
……
干部选拔任用中的“体制内阻力”
张利华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教授、欧洲研究中心副主任
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自上而下地推进了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恢复并发挥了全国人大的立法功能,重新划分了执政党与人大、政府、司法机关的职能和分工,初步建立起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逐步健全了以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为核心的三大诉讼法律体系;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了若干次机构改革,国务院正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然而,从目前的状况看,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进展比较缓慢,法治建设遇到重重阻力。而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体制内的一些干部对政治体制改革的“抵制”心理行为。
“体制内阻力”的表现
(1)“官场潜规则”。一些掌握实权的党政领导干部在大会讲话及各种公开场合大讲官话、大话和套话,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奉行各自心照不宣的官场“潜规则”:办事得花钱,办不了的退钱;多开会造声势;报喜不报忧;出了问题内部消化,违规的事集体拍板;棘手的事就拖;捂不住了丢卒保帅;宁可用庸才;运动来了要重视,风头过了没啥事。
“办事得花钱”在一些领导干部那里贯彻得淋漓尽致。云南省原交通厅副厅长胡星利用职务便利收受巨额贿赂4000多万元人民币。1995~2006年,胡星利用担任昆明市建委主任、规划局局长、分管城建副市长等职务之便,在城市规划、房地产开发及市政建设中,通过打招呼、出面协调等方式,先后多次收受贿赂现金及房产价值超过1000万元。
一些人利用各种手段获取政治权力后,便把手中的权力当成换取钱财和实惠的手段,罗织关系网,任人唯亲,大搞权钱交易。在这样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官场潜规则”日益风行。
(2)“暗箱操作”。“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作”是近年来流行的一句话。“电子政务”在各地普遍开展,有些市县政府采取了“网上办公”的做法。但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网站只“报喜不报忧”,仅宣传自己的政绩,不公开政府部门的实际运作程序。更有甚者虚报数字,杜撰政绩。原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在任期间,通过房地产开发把GDP数字拉抬起来,大造“政绩工程”,宣传造势。在城建项目中,他暗箱操作,违法批租土地,收受巨额贿赂。贵州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方仁单独或伙同他人通过“暗箱操作”给承包商工程项目,非法收受他人钱款折合人民币677万余元。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暗箱操作”给权力腐败留下了空间,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由单一犯罪向有组织形式的犯罪发展,出现大量窝案和串案。绥化市委原书记马德、黑龙江省政协原主席韩桂芝、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的“三级连环腐败案”,共牵涉领导干部260多人,其中省级干部7人、厅局级干部30余人。其中,仅绥化市就被牵涉进去50多位党政“一把手”。而以阜阳市为代表的安徽省皖北地区所发生的“政治大地震”,共有18位县委书记落马,还挖出了安徽省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原副省长王怀忠和阜阳市前后两任市长肖作新、李和中等一大批高官。
(3)“人治”作风。一些领导干部在公开场合大讲“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实际上却不读法、不解法、不执法,有些领导干部甚至屡屡触犯法律。兰州铁路局原总会计师(副局级)张宁利用职务之便,与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的相关人员勾结起来,挪用巨额公款投入证券市场,用于国债回购、购买股票牟利。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兰州铁路局共投入股市92.3亿元资金,未收回资金62.4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42.5亿元。
一些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把法律看做当官的制裁老百姓的工具,把程序视为牟取私利的工具。在他们心里,“领导的看法是最大的法”,“第一把手绝对真理”。领导的意旨既可以替代程序,又可以取消程序。一些担任副手的领导干部为了跟“一把手”搞好关系,采取“开会早到面带微笑,少做发言多听汇报,领导讲话反复强调,人事财政切勿干扰”的处事方式。副手和下属看“一把手”的眼色行事,助长了“一把手”的“人治”作风。
“体制内阻力”是如何形成的
首先是利益驱动,信仰缺失。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在体制外开始的,在党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指引下,农村土地承包制、乡镇企业、城市个体私营企业以及城乡农贸市场迅速生发,悄然打开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门。这些体制外的变革既给利益相关者带来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也给那些掌握政治和经济权力的党政领导干部带来了利益和实惠。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全方位铺开,引进外资,国企改制,企业股份化,扩大对外贸易,加入WTO,金融体制改革。除了下岗工人、失业和无业者外,几乎各个阶层的人都获得了程度不同的利益,生活有了较大改善。一些掌握实权的党政领导干部则在大搞经济建设的同时,大搞“权力寻租”,从而获取暴利。
政治体制改革需要人民民主和法制观念,需要主权在民、为人民服务观念,需要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价值观支撑。而那些丧失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丧失了人民民主和法制观念的领导干部却用“官场潜规则”抵消正规则,用“关系网”阻碍“法治网”、用人治抵制法治、用“为民做主”代替人民民主就实属必然了。
其次是领导干部的体制内监督弱化。我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后,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式选拔公务员,收到了良好效果。一大批有学历、有专业、有知识的年轻人进入了公务员系统。然而,我国现行党政干部的考核与晋升体制存在缺陷,成为阻碍政治体制改革的因素。党政干部管理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没有建立由人民代表机关、纪检监察机构和同级与下级的考核监督机制。
吉林省白山市原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李铁成犯罪后在监狱中吐露了其“卖官过程”:“通常情况下,每次调整干部时,组织部都要先把符合条件的人进行考核,然后把被考核的人员名单和结果交给主管干部的副书记。这个过程,我们叫‘端盘子’。副书记审核后,再把这个‘盘子’端给我,我认可后,再‘端’到常委会上去讨论,这就是正常程序。在这方面我绝对是按规矩办的,无论选谁用谁,我都是要走这个程序的。但在每次干部考核之前,我会召开书记办公会,先在会上定出个‘调子’。比如想把给我送礼的某个人从县里派下去提拔,或想让急于回城而给我送礼的某个乡镇干部回城,我就以他们的自身条件如年龄、工龄、学历、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