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全球碳中和目标、中国部分碳中和实践出发,分析了碳中和路径中的关键因素,从区域、组织、产品层面详细介绍了实现可持续碳中和的关键路径;遵循碳中和承诺—碳减排—碳抵消的基本框架,重点介绍了重点领域低碳转型的关键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碳汇等。本书对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的碳中和实施人员在厘清碳中和概念、量化排放、制订减排
本书主要围绕碳市场和石油石化行业深入研究,力图为企业实际业务服务,帮助石化企业从纷繁复杂的碳市场发展中看清自身在碳市场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寻找到相应对策。全书共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全球碳市场情况,系统介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行治理的历程以及治理框架演进,并介绍了国际主要碳市场运行进展,以及其中出现的问题和应对建议。
书稿基于编写团队多年从事碳排放研究的经验积累和成果总结,重点阐述了国内外碳标签体系的发展现状、不同主体和不同类别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及报告、横向和纵向展开碳标签评价、相关案例、总结和展望,坚持从排放源视角、全生命周期视角对净减排量、碳排放评价等进行全面剖析。可为我国从事碳标签技术研发和应用方面的相关工程师、科研工作者、产业
本书基于2013年-2020年期间湖北省、武汉市政府和武汉市生态环境局等出台和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工作方案及研究时段内武汉市大气环境方面主要科技报告的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武汉市城市大气污染特征演变特征、污染成因机理、大气污染防治机制建设和措施评估及未来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攻坚方向,为武汉市今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较
本书系统介绍了循环流化床燃烧及氮氧化物转化过程的数学建模方法,构建了流化状态和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深人讨论了各工艺和操作参数对NO生成与排放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基于低氮燃烧的超低排放技术路线,并展望了能源转型下循环流化床燃烧低污染排放技术的重要意义与发展方向。本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涵盖实验研究、模型分析和工程实践3个层
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与贸易隐含碳理论,《碳不平等的测度与机制:基于贸易隐含碳视角的分析》解释了我国宏观、微观两个层面碳不平等的成因。通过对投入产出模型的开发拓展进行省级碳排放量的核算,结合投入产出分析和生活方式分析进行微观家庭碳足迹核算,获得了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碳排放数据。基于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回答了“我国是否存
本书以探索成渝地区中长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及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数据,识别影响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关键因素,建立大气污染排放和空气质量的响应关系。针对成渝地区清洁能源(水电、天然气、页岩气等)资源丰富、城乡发展两极分化状况下产业结构及布局不合理的现状,设计基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约束的清洁能源利用和产业升
本书全链条清晰地展示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大气污染的急性健康风险研究”项目的重要成果,包括大气污染对人群死亡、发病和症状的急性影响,大气污染物急性健康风险评估、预警、可视化等关键科学技术的研发,相应的工具包、技术规范和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以及我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研究等内容。
本书是环境工程主干课程短学时系列教材之一,根据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基本要求编写。其总体设计针对当前各校学时缩短和教学改革的情况,全面整和教学内容,突出本学科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性,强调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本书系统介绍物理性污染的基本知识,阐述了噪声、振动、放射性、电磁、光、热等物理因素污染的物理性污染规律、评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书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详尽地探讨了我国碳达峰策略的多个重要方面,围绕省际隐含碳的空间关联效应、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的“污染光环”效应、财政分权对碳排放的溢出效应,以及区域碳排放效率的异质效应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和广度对碳排放的驱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