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面向一般读者全面介绍西方史学思想的学术著作。全书分总论、史家、史著、学派、传播比较五个板块。总论部分提出关于西方史学史分期的新观点。史家、史著部分论述萨鲁斯特、普罗克比阿、布鲁尼等十八位西方史学家的史学观念和实践;论述《历史与批判词典》《旧制度与大革命》等五部历史著作的学学术价值和社会倾向。学派部分讨论了启蒙时期
本书是20世纪供美国历史教师和学生使用的一部史学史教材,是以美国新史学研究的视角对西方史学史的全面回顾,最早出版于1937年,之后,作者根据多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立足于当时美国新史学的蓬勃发展,在1963年做了重新修订。 《历史著作史》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史学史,不仅叙述了历史著作的编撰情况,更对这些历史著作进行了优劣的
中国史学史论集(仓修良文集)
我们已经生活在后现代和混合社会中,有必要纠正"全球化"的说法,把目光转向"多极现代化与全球化"的研究计划。本书即探讨“多元现代性”观念的论文集,作者均为当今欧美从事现代性研究的著名学者,本集收录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现代性”观念,尤其注重“现代性”在亚洲国家的独特发展道路,以多元现代性观念挑战以欧洲文明为中心的单一现代性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结项鉴定为优秀。该书从新传记史学文本个案与战后西方史学史的角度,在辨析代表性文本的史学思想的基础上,厘清其研究主题与微观史学、新社会文化史学的关联及异同,揭示其史学范式的特征与价值。除了纵向梳理传记史学观念的发展脉络外,尤为注重阐明各个新史学研究领域之间的对话,从方法论视域及史学价值取向
网络新技术和新媒体平台飞速发展,图像和视觉影像全面渗透到我们的认知和生活中,借助影像资料进行历史教学可提升教学效果,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本书尝试将影像史学应用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探讨影像的历史叙述如何可能、影像的历史叙述如何观看、历史影像的解读与表述如何可行等问题。
《史微》为考镜六艺及诸子学术流变而作,仿刘知幾《史通》例,分为内外篇,共八卷三十八篇。首卷总论史为六艺、诸子之源,及代官沿革。其余各卷分论儒、道、墨、法、兵、名、纵横诸家术“五经”宗旨等,力求恢复其本来面目。本书继承发扬章学诚“六经皆史”理论,提出“六艺皆史”“六艺由史而经”。其所引据,多秦典籍,于清代学者之说则唯取章
《邂逅: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历史哲学》是以当代历史哲学为主题的系列访谈。受访者是海登·怀特、弗兰克林·安克斯密特、阿瑟-丹托、耶尔恩·吕森、格奥尔格·伊格尔斯等当代极具原创性的历史哲学和史学理论学者。在访谈中,十一位学者回顾并评论了自身的学术实践和当下的思考,让我们看到了经历“后现代主义”的转向之后.当代历史哲学的丰富面貌
本书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哲学史的梳理,而是对历史哲学的问题谱系在纵向维度上的考察。第一部分主要梳理历史哲学诞生之前,历史、天命与人为的张力;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历史神学对历史哲学的重要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揭示德国历史学派及哲学家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思想贡献。尤其是以黑格尔和康德分别代表的“思辨的历史哲学”与“批判的历史哲学”及其所开
本书是在过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学术史角度对顾颉刚的古史学及其学术评价问题展开的系统的再探讨。作者主要以顾颉刚的古史学是否只偏重于破坏为基本问题导向,将顾颉刚古史学置于中国古史学的现代转型历程中进行考察与估定,明确提出顾颉刚不仅是中国古史学的主要终结者,还是现代古史学的初步建立者。作者从顾颉刚的古史研究、古书考辨等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