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考察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论证方式形成和变迁的基础上,探讨罗蒂政治哲学中关于自由主义理性论证方式的反思和批判思想,以及他所提出的无根基的自由主义立场,并借此分析自由主义理性普遍主义的思想根源、表现特点及其当代困境。在自由主义话语霸权影响下,人们往往难以把自由主义理论与西方社会取得的现代成就相区分。研究罗蒂的反基础主义政
本书从十三个主题介绍了二十世纪著名宗教哲学家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的总体思想和相关研究,涉及蒂利希对基督教传统的处理、对神学本质的理解、神学的科学性、基督论等,以及蒂利希思想与其他学科的对话,包括:宗教对话、文化神学、科技神学、自然神学和环境伦理学,内容广阔。蒂利希思想的全面研究在国内较
与当代标准数理逻辑相比,皮尔士在逻辑代数、存在图等工作中独立发展了堪与弗雷格、罗素等人相媲美的一阶逻辑思想,但他在现代逻辑上的视野要宽阔得多。皮尔士从深入细致的逻辑史研究出发,认为逻辑学在古希腊和中世纪一直承担而且现代也应继续承担“探究真理的工具”这一角色,由此他把广义上的逻辑科学等同于指号学。本书以皮尔士的“作为指号
本丛书是教育*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代表了目前价值哲学研究的较高水平。价值哲学经典读本以人物为主线,收集整理西方价值哲学经典人物的经典文本,阐述其代表性思想,详细介绍了现代西方价值哲学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反映了西方价值哲学研究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思想精华,集思想性、理论
倡导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施特劳斯与法国新黑格尔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科耶夫,两人关于色诺芬《希耶罗》一书的“哲学对话”,无疑是一场古典政治哲学与现代哲学在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举足轻重的思想交锋,至今于学界经久不衰,鲜有哲学的或学术的讨论能够如此。本书将批判性地重审整个论争,所录文章作者皆为政治科学、哲学和古典研究领域的资深专
语言哲学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将其和哲学紧密结合,认为哲学作为理论必须具有实践性。为此,杜威将其教育哲学思想与实用主义的经验主义连为一体,把它看成是一种”经验的改造”。本文试图从杜威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选择从经验论的视角来解读杜威的语言哲学,通过考察其语言哲学建立的基础,即实用主义的经验论,
本书通过书信、日记的形式描写了爱默生的一生,详尽叙述了爱默生的生活背景,大学生涯,怎样成为作家、哲学家和牧师,婚姻状况,他在欧洲旅行的见闻以及晚年光景等,书写了个不为人知的爱默生。科伯特是爱默生的报道记者,也是爱默生的学生和朋友,而且他在人生的大部分时间跟老师同住一处,他在整理爱默生晚年及去世后的信件和作品全集中做出了
本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前八章为一部分,首先按照时间顺序对罗蒂的经历进行了介绍,包括其父母的生活经历和罗蒂本,人的求学经历。后两章为第二部分,从社会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罗蒂的思想和职业发展。但与传统人物传记不同的是,原作者格罗斯的切入点不是平铺直叙地描述人物生活轶事,而是更多地着眼于世俗的社会和制度环境,通过对其所生活的环
本书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和总结了费耶阿本德的哲学思想,这在国内外哲学界还是首次。其内容包括:导论;第一章,思想渊源;第二章,物理学哲学;第三章,科学知识论;第四章,古希腊哲学;尾声。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比较全面地收集了相关的中外文资料,细致地研究了主要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本书一切从文本出发,不预设观点,不硬贴标签,不
杜威提出西方哲学最大的危机是无法建立统一的规范性基础,源于传统理智主义哲学从一个错误的起点出发,把世界当成一幅处于认知者对面的静态图像,人成为矗立在图像旁的静观者,认知与实践的二分成为西方哲学的一条主线。杜威认为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正是此种路线的典型代表,认知和实践的规范来自不同领域,两者之间截然分立,这会让人变得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