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4年5月18日宣布为中国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来,举世瞩目。徐凌云,昆剧名家、昆剧传习所创始人。本书包括徐凌云文集与徐凌云研究两部份。其中徐著《昆剧表演一得》着力提高昆剧演艺人员自我修养,也从侧面印证徐氏本人从艺六十年的杰出造诣。是对徐家做功俞家唱",做功即表演的生动形象演绎。《昆
本书是国家艺术基金2020年度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和上海戏剧学院导演大师班2022年度项目,于2022年5月9日开班,历时五周。遵循高层次、小批量原则,在全国择优录取正式学员30名,卢昂、雷国华、宋捷、王晓鹰、张曼君五位名师进行专业主课教学,仲呈祥、陈薪伊、田沁鑫、伊天夫、张仲年、汪人元、黄定山、濮存昕、居其宏、盛和煜、罗
本书的“戏剧”概念为大戏剧概念,主要包括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儿童剧、音乐剧等。全书针对当前首都戏剧发展现状,从主体论、审美论、创作论、改编论、批评论、空间论和发展论等7个维度探索戏剧与首都观众及城市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第一章主体论,主要从戏剧人的文化自觉与艺术创新着手,阐释创作的团队意识、题材意识及文化自觉性。第二
莆仙戏有“宋元南戏活化石”之称。本书通过对莆仙戏台前幕后亲历者的口述资料进行抢救整理的策略研究,总结了抢救、传承莆仙戏艺术的宝贵经验,探寻了莆仙戏艺术传承、发展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本书的出版希翼为莆仙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未来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本书是著者在学习、继承谭霈生戏剧理论的基础上,从跨学科视野对戏剧本体论、戏剧创作论、戏剧批评论进行新探索的一个结晶。其“新”在于:一是从现象学视角对“戏剧性”“戏剧情境”等重要概念进行重新审视,进而对戏剧艺术的基本规律作出新的阐发;二是提出“戏剧诗境”“隐性跨文化戏剧”“隐性艺术家”等新概念,界定其内涵,阐明其价值;三
吕剧作为深受山东人喜爱的地方戏,其创作和演出紧随时代变革的步伐,通过塑造诸多个性鲜明、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以及描述社会变迁背景下的不同女性命运,表现了带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地域特色的女性价值观。本书运用女性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社会近百年的变迁发展,细致解读吕剧文本与舞台表演实践,力图梳理阐释近百年来吕剧艺术中女性形象、女性择偶观
本书拟在文化区域视域下对保定老调进行系统的审美文化内涵研究。全书以田野调查和文献记载为依据,结合语言学、历史学、音乐学、文化学、社会学和舞蹈学等学科的学术积累,梳理了保定老调的形成与发展,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保定老调的语言、剧本结构、音乐、意象等审美内涵,最后挖掘保定老调的审美意义和当代价值。
本书为温州知名学者周功清的学术专著,十五万字。作者通过对库下村田都元帅信仰及采茶戏的调查,展示了田都元帅信俗背景下采茶戏的起源、发展及展演过程,从其戏俗结合的特点揭示库下采茶戏作为一种祭祀戏剧的特征,阐述了在民间宗教信仰和迎神赛会等民俗背景下,小戏何以能大做的过程和缘由。作者文笔朴实,资料翔实,结论明确,富于学术出版价
本书收录我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有关戏曲的散文、随笔等,分为对中国京剧艺术的一般性介绍和梅兰芳个人的舞台表演经验、老艺术家们的人物小传和表演评论、对不同剧种和剧目的点评三个部分,并配有梅兰芳剧照等相关插页。从中读者可以增进对戏曲艺术,包括京剧、昆曲、梆子等不同剧种的认识,感受到老艺术家们对戏曲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热
本书第129辑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辑的学术论文集。《戏曲研究》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于1957年创办,中国艺术研究戏曲研究所是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长期以来《戏曲研究》秉持严谨、朴实的学术作风,继承并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成为在国内外学术界、文化界具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学术期刊,也是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