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包括“论文的选题意义”、“现有研究成果述评”和“论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正文部分共六章:第一章“中西历史上的‘本体’与‘情感论’”、第二章“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形成”、第三章“李泽厚‘情本体论’的内涵”、第四章“‘情本体论’的学科定位与实践展开”、第五章“‘情本体’与Being的
方东美(1899年2月-1977年7月),安徽桐城人(今安徽省枞阳县人)。曾用笔名方东英。现代著名哲学家,一代哲学宗师,杰出的爱国诗人,被誉为中国现代哲学思想史上的“东方诗哲”、新儒学八大家之一。192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哲学系(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1921年赴美留学,获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方东美一生以弘扬中华文
作为现代新儒家第二代的重镇,牟宗三着力凸显“现代性在中国”的民族文化特质,并与西方现代性展开“吸收”与“批判”的双向互动。本书将牟宗三哲学置于“古今”“中西”的交会点上,探析他立足儒家思想建构“中国现代性”的哲学思考,揭示其积极贡献与内在问题。以牟宗三这一个案审视现代新儒家应对全球化及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其意义在于一方面
本书根据教学需要和工程应用,内容主要包括可编程控制器组成、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和编程方法;西门子S7-200系列PLC基本指令、顺序控制指令、功能指令和联网通信的编程方法及程序设计实例;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编程软件的使用;可编程控制器系统在地铁车站中的应用。每章配有适量习题和思考题。本书具有理论与实际
本书是按“体—用”模式对宋明新儒学义理所做的整体研究,既有对新儒学基本原理的重点考察,又有对新儒学实践的多方探索,以期全面把握新儒学义理的特质。全书凡七章,前六章依次讨论新儒学的物性论、鬼神观、穷理说、一体观、悌道观、科举论,附论则对新儒学的准经典《近思录》做了考辨。
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一般来说,冯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意思是,后人完全可能而且也应当胜过冯先生,但是却不能绕过冯先生。绕过冯先生,不但必然要多费力气,而且容易走弯路而难于深入堂奥。冯友兰作为我国近代哲学的一代巨擘,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整个近代中国哲学的格局。而对于冯友兰哲学及其学术生涯的研究,也随着当代国学研究的兴起,
本书从全球化与东西方哲学对话角度探究比较哲学的理论形态、研究方法、问题意识与创新思路,开启中西文化融合、中西马哲学会通与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视域,并在宗教学与伦理学语境中比较中西哲学传统中的若干重要概念。由于立足比较哲学的学术前沿,从破解比较哲学理论难题的实际需要出发,本书呈现了当前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的重大问题,凸显
本书是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之一种,是思想文化类的重点产品,作者为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本书作为哲学大家的文集,集合冯友兰先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散在的哲学和哲学史文章,既包括了作者对哲学史上各理论派别尤其是人生哲学的概括,也包括对具体情境及自身人生哲学问题的思考。本书行文生动、切近而有理论高度,对于读者在多元化的
本书是贺麟先生对从1884-1949年中国现代哲学发展历史的介绍。这一时期中国哲学界的主要特点是,西方哲学的介绍与引入,以及对儒家思想的创新与发扬。在这个大背景下,贺麟先生介绍了当时中国最为重要、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批思想家的思想,反映出中国现代哲学学者的学术造诣与学术水准。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包括"中国哲学的调整与发扬"
本书是哲学家贺麟撰写于抗战时期的论文集,是贺麟先生前期思想的代表作。书中每一篇文字都是为中国当时迫切的文化问题、伦理问题和人生问题所引起,而根据个人读书思想体验所得去加以适当的解答,涉及人生、道德、教育、中西文化与哲学各个方面。这些解答所取的途径,如从学派的分野来看,比较接近中国的儒家思想和西洋康德、费希特、黑格尔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