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承载时间、凝聚岁月沧桑的书,书写的是那些曾在、现在或未来有可能奔赴北美追寻梦想的普通华人,以及他们独一无二且充满变幻的生命历程。中华文明正是通过他们在他乡的土壤中重新绽放,开出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美丽鲜花。这本书也是一封充盈情感的感谢信,要谢谢的是那些不屈的生命、顽强的精神和华夏生生不息的辉煌。这些人、这些事虽然
本书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出发,同时结合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新闻传播学等不同学科的综合优势,在更深层面探析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诸多文化景观、传播问题和交际实践。本书不仅对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概念、构成要素、发展脉络、研究现状及本土化进程展开详尽梳理,同时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教育、商贸、旅游、婚姻、流行文化和健康传播等重
本书为作者关于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部分成果结集,主要探讨基督宗教在华传播引发的思想碰撞、文明对话以及近世中国的知识转型、文化流变、教育革新、信仰冲突等议题,涉及历史学、哲学、宗教学、教育学、语言学、传播学等领域。作者围绕基督宗教与近世中西文化交流这一主题,抉剔个案,细心考证,钩深索隐,洞幽烛微
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生命价值;要气节,也要性情,要理性,也要幻想;新旧伦理既冲突又融合,更需个人自省和文化规范;信仰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知自己有多贪心、多赖皮、多恐惧;物质和精神的快乐都不可或缺;完满的心灵生活需要神话;人生的过程比结局更为重要;爱是一生的功课;拿掉蒙蔽,就能看到情与欲的真实;学会
畲族作为中国东南地区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其文化既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又不同于汉族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又独具民族特色。畲族传统文化具有在地、在场、在线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共同体意识建设的“精神家园”和“粘合剂”,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历史和现实基础。
《中国文化精神》以古今中外为参照,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国文化的特质、体系、核心、发展、得失、论争等进行了最通俗又极专业的讲述,并阐明了中西方文化的异同。它深入浅出、简明系统地对中国文化做了突破性的概括,蕴含着历史的智慧与哲理的启迪,行文一气呵成,叙述引人入胜。本书是学习中国文化传统、理解中华精神品格的普及著作,它对继承优良
《文化社会学视域中的文化史》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的经典著作之一。阿尔弗雷德·韦伯致力于从文化社会学的角度考察不同文化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变迁做出历史哲学层面的解释,也即解释各文化在其本身的成长和发展区域中的本质和真实情况。他将文化的发展分为不同层级和阶段,完整描绘了从原始文化到古典文化,再到亚洲、欧
本辑专题一“视觉媒介考古”关注了显微镜和X光在近代中国大众娱乐与政治思想领域发挥的作用,“美颜”对图像的操作和对人的控制;专题二“科幻文艺研究”关注了记忆上载问题、刘宇昆的“未来三部曲”中的身体想象,以及早期科幻作家赫伯特·威尔斯在《时间机器》中对人类身体退化的忧思;专题三“跨文化形象学”关注了1966年《人民日报》对
本辑共收论文七篇。其中,有五篇文章是围绕《庄子》哲学展开的,这也是本辑的主体部分。方万全老师的文章通过详细的论证,指出郭象与成玄英以“无是无非”来疏解《齐物论》是站不住脚的,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观点做如此详尽的论证,在中哲论文中似不多见。陈赟老师的文章分析了《大宗师》中的“游方之内”与“游方之外”,并认为在庄子那里,“
本书选取孔融、嵇康、阮籍、山涛等三十位具有代表性的魏晋名士,以历史学的眼光叙述他们非凡的人生经历,并且试图把他们还原到当时所处的历史现场,观察和思考他们的选择和坚守,领略他们旷世风流以及背后的矛盾和煎熬。从三国分立,到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再到南北对峙,他们经历着人类所面临的个体和门户、庙堂和山林、超脱和委顺、自由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