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并非一般的回忆录,而是40多位老外交人外交生涯中最难忘、精彩的亲身经历,真人真事:外交场合怎样斗智斗勇,小球如何转动大球,为啥逼着美国总统写道歉,为何对外工作如同“扳道岔”,“铁杆朋友”是怎样练成的,缘何一条“黑道”走到底,“文装解放军”到底怎样不辱使命,“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内容翔实,情节生动,文字流畅
当今民粹主义、极端主义、反全球化势力兴起,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者认为:化解世界之痛,在于民心相通,应超越西方语境下的公共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首先从宗教性、国家性和时代性三个层面概要讲述了如何超越公共外交;再以案例的形式,讲述了中美、中德、中印、中国和东盟、中澳、中非、中拉之间如何推进
《中东研究》创刊于1979年,2015年起以集刊形式出版。本刊由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主办,现为半年刊,入选CSSCI集刊目录(2023-2024)、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科研岗位准入考核期刊、社科文献出版社名录集刊(CNI),2023年获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资助。本刊坚持首发原创,严格实行双向匿名审稿,以“历史与现状结合,
本书全面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过程和经验、贡献和意义、战略和启示等。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对于维护国际安全、实现国家利益、加强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是中国多边外交和军事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30多年的参与,中国的维和外交正面临从建设性参与向引领性参与的战略转型,其
本书致力于探讨作为整体的东南亚如何在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缘政治环境下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在权力弱势的情况下通过不断适应和改造外部的压力(因素)为自身争取有利的地位。 本书对东南亚地区各国的历史作了概要的梳理,从东南亚地区本身发展的实践及逻辑过程中,阐明了“东南亚”这一名称的由来及所代表的深刻含义,揭示了东南亚地区各国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经历战争后反思的欧洲对共同体的诉求日益加强,共同体成员之间逐渐开启和解之路。奥得尼斯河两岸的邻国德国和波兰曾是一对夙敌。20世纪末,德国的重新统一和冷战结束使德波关系进入新阶段成为可能。1990年以来,统一德国与波兰一边继续努力跨越共同的艰难历史,一边寻求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实现利益共同体的平衡。作为欧
随着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国际影响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我国涉外法治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培养合格的涉外法治人才以维护国家利益,是中国法学教育的使命担当。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涉外课程教学始终是本学院的教学特色。经过多年的培育,学院涉外法治课程体系成
变动中的区域国别研究对于当下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服务于国家战略是学界必须履行的时代使命。历史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界之变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加强区域国别研究。本书稿是第十六届全国国际关系、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学术论坛的优秀稿件合集,共汇集17篇研究
本书为1816年来华觐见清朝皇帝英国使团副使亨利·埃利斯所著,以时间顺序详细记载了该使团访华行程,介绍了使团在华所见所闻,保存了大量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原始材料,对于研究晚清中国社会史具有重要意义。公元1816年,阿美士德勋爵受命出使清王朝,以期与满清朝廷商讨中、英贸易外交事宜,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国门,史称阿美士
本书以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这一历史事件为考察对象,以现存于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等机构中的超千幅艺术作品及档案为核心资料,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主要关注使团对于中国艺术品的(礼品)的收集和认识,对中国社会风貌、人文环境的人类学考察与描绘,对中国科学技术、自然地理的博物学考察与描绘等几个不同面向。重点就使团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