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开启清人《大戴礼记》诠释之先河。《大戴礼记注补》是继北周卢辩注(其注不全,仅8卷24篇)之后至清代最早完整注解《大戴礼记》全书的开山之作,其他清人注解都在其后。注释方法上独具创新性。注文采用传世经史子集、出土金石碑刻文献、辑佚文献三大类,彰显了二重证据法之先见和传世文献、出土文献、辑佚文献三驾马车并行之卓识。注释风
《北京民俗论丛》(第十辑)设立“各地民俗研究”“非遗保护研究”“文物文献研究”“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节俗专题研究”等栏目,收录论文反映了各地的民俗风采;深入探讨了非遗文化研究发展;展现各类文物文献研究成果;探索博物馆发展模式;挖掘节气、节日文化内涵。
全书共分为八章,内容主要包括接待工作总述、接待人员着装及仪容仪态、接待程序、工作安排、沟通之道、饮食文化、宴会礼仪、涉外接待注意事项,全面、系统阐述了接待礼仪的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读性。
烟台开埠是烟台城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烟台近现代文明发展的起点,成为近现代烟台城市民俗变迁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本书以烟台开埠为切入点,在分析开埠前的烟台、烟台开埠优势条件和烟台开埠始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导致近现代烟台城市民俗变迁的社会情境、变迁原因、变迁机制等,并具体分析了开埠后烟台城市民俗在衣食住行、文化娱乐、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礼学新论’丛书”之一种。黄以周是清代礼学重要代表人物,其《礼书通故》是清代传统礼学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以黄以周礼学为考察对象,在宏观勾勒乾嘉时期所形成的清代中晚期学术风气背景下,重点辨析和探讨黄以周的学术思想、礼学观念、古礼考证实践、礼学研究成就,以及其通过考证古礼、调适经典反映的人情关怀和现实
本书为“礼学新论”丛书之一,探讨了中国古代朝廷及臣民对往代君主的祭祀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先代帝王祭祀的溯源、先代帝王祀谱的变迁、常祀与因祀的仪式变迁、对于被征服者的祭礼、先代帝王祭祀与古代皇权政治等。考察先代帝王祭祀,对于中国礼制史、文化史的研究以及当今文化建设均具有相当的意义。本书以中国古代历代先王祭祀为考察对象,深入
本书从微观视角,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以两周秦汉出土文献为研究对象及史料,界定出土文献类礼典文献与考古类礼典资料,系统梳理目前已经取得的出土文献与两周礼典研究成果,并结合传世文献,重点讨论青铜铭文、战国竹简、春秋战国纹饰图像、秦汉帛书等出土文献所见礼典问题,涉及丧服、丧礼、婚礼、饮酒、祭祷等内容。一方面推进了传统礼典研究
本书为“礼学新论”丛书之一,探讨了陈祥道及其《礼书》的相关研究内容,对陈祥道的家世、交游、著作进行考察,对《礼书》体例及内容进行探究,对《礼书》归纳礼制进行分析和梳理,并讨论了《礼书》对后世的影响及其礼学史地位。本书对陈祥道及《礼书》的研究主要以文献层面进行探讨,对礼学研究领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学术探讨意义。本书对宋代学
本书大量运用商周时期考古墓葬材料,并结合相关传世文献,探讨商周时期丧葬礼俗问题,重点对商周时期饭含、用牲、棺饰和毁兵等丧葬礼俗进行复原,并考察其变化规律,丧葬活动是古代重要的社会活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不同族属之间的文化互动及其背后反映的社会文化特点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礼学新论”丛书之一,通过对饭含、用牲
为了让儒家经典能广泛地被广大读者获取,本套丛书采用简装、单色、影印的方式,由著名文献学家王志民、杜泽逊主编,分易、书、诗、礼、春秋、论语、孟子、四书、孝经、尔雅、群经总义等细类,分四辑推出。本套丛书的编纂出版,是对儒家经典的一次精选和萃编,集合了历史上儒学文献经典著作的优良版本,为文化学术界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儒家经典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