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学自发端起,就长久裹挟在新与旧、城与乡、现代与传统、抒情与史诗、文学与政治等一系列具有辩证性的历史构造当中,也在现当代中国纷纭的话语实践和形式的自反与重造中,呈现为开阔而复杂的光谱。本著的核心议题正在于将这些“构造”重新语境化与问题化,通过一系列个案研究,辨析与探询贯穿新文学的诸多具体构造如何内在于现代性命题本身,
本书以创作经验横跨新文学历史的“现代”阶段与“当代”阶段的著名作家姚雪垠为研究对象,通过考辨姚雪垠在人生的四个不同时段中是如何与所处时段的主要思想潮流,尤其是与“革命”这一对其影响至深,且被视为中国二十世纪以来最为核心的思想主题的各种互动,揭示姚雪垠及以他为代表的“五四”后第二代左翼知识分子精神结构的生成、演变的历史过
本书为中国古代文论综合研究著作。“探故”与“察今”,前者主要指通过考察原始语境,探究中国古代文论观念的含义、理路、前提、限度诸问题;后者主要指对当代研究者诠释能力的剖析、省思,二者的互动构成本书的研究框架。全书由导论与八章专题研究构成。导论部分阐述本研究的基本命意、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及意义。其下每章均针对一种文论观念展
选取王运熙先生论学的札记8则和讨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的经典论文14篇,构成基础(入门导引)和进阶(专论)和拓展(通论)三个块面。特邀复旦大学杨焄教授撰写导读和编选后记,梳理学术史脉络,点明论述思路和学术意义。基础篇涉及读书方法、传统的书目检索,和论文写作的一些方面,深入浅出,要言不烦。进阶篇力求兼顾论文的学术经典性(乐
《审美之维:中日文学散论》是对几位古代士子和现代作家的人生和作品所作的同情性理解和阐释形成的文字。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作者试图以心灵体验的方式去理解作家和作品,结合对生活、文学和艺术的感悟、理解和反思,揭示其故事的意蕴、文字的魅力和审美的情韵;期望能够通过个人的心灵“小世界”,认识、理解和阐释文人士子的人生和精神世界,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是古人对文学创作的历史发展规律和艺术创作经验的总结,有别于西方文学理论批评。作者把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分为古代和近代两大阶段,五个时期:先秦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唐宋金元胜利扩展期、明清繁荣鼎盛期和近代中西结合期。全书共五编,计35章。上卷17章,论述了从先秦、汉魏六朝到唐代的文学理论
本书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课教材和参考书,初版于2002年,2013年修订出了第二版,累计印刷四十余次,销量达50万册,在同类教材中发行量算是很大的。不同层次的大学都在用,使用范围很广。 本次修订出版第三版,保持了原第二版的基本框架和思路,有选择地补充融入了学界和编者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全书试图通过重点作家作品的分析,以点
本书为刘大先近几年的文学批评论文集。围绕历史与形象的核心,立足于文化融合的现实,重新认识当代性与历史、时间与记忆等问题,进而在学术史的基础上,综合讨论了乡村叙述、知识分子表述、地方书写等议题。
中国文学研究有着十分丰厚的学术积累,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但这也意味着取得大的突破越来越困难。如何走出文学研究的瓶颈状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推动中国文学研究持续深入的进行,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书所收文章无论是研究古代作家还是研究现当代作品,都是着眼于这一问题展开。本书所收文章涉及诗文、小说等文体,视野开阔,
本书由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报告及中国社科院、四川大学、西南大学、暨南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评议共同构成。围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地方路径”等前沿问题,对大文学视野下的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及文学史料展开学术讨论与交流,具有较高出版价值。该书为川大主导之学术辑刊,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