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专题研究唐诗中女性形象的著作,对了解唐代诗人的女性观、情爱心理和文学创作机制,以及挖掘唐代情爱诗较之前代的继承和新变。书稿选取的女性形象分别为:巫山神女、望夫石(女)、杨贵妃、王昭君、采莲女、班婕妤、陈阿娇、织女、铜雀妓、湘妃。本书作者认为,唐代诗人在对这些典型女性人物情爱故事的叙写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情爱观、女性
2008年,牛郎织女传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主要流传地域涵盖山西省和顺县与山东省沂源县。 本书聚焦于山西省和顺县的牛郎织女传说。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收集活态传说,又查阅文献资料,相互佐证,梳理完成了该传说的自然与人文生态、发展脉络和历史、传承人及其传承状况等内容。本书的出版,一方面是为研究牛郎织女传说提
本书为《认知诗学》第15辑,从名家特稿学术综述理论探索认知艺术研究认知文体批评五个板块系统介绍和评价国外认知诗学及认知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动态,提供相关学科的前沿性资料与信息;运用认知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文学问题,分析文学作品;探索认知科学与文学、文化、语言、翻译、教学等多方面的联系及应用;结合中国文化和文学实
简介: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该书成于清王朝最强盛的历史时期,作者以讽刺的笔法,细致描绘出传统儒生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社会现实。同时,小说以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与社会风尚,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危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与揭示。全书人物性格刻画细腻,讽刺手法高超,突破了传统说书体小说的叙事模式,进入文人书
《红楼梦》成书260余年来,由于其精彩内容、繁复主题和批判指向形成了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的红学。本书作者通过多年研究,在大陆红学界率先提出钗黛合一花神结构、反思宋明清历史叙述主题等一系列红学新认识,自成一家之言。本书为作者红学研究朱评红楼系列的第二本,包括引言共12章,配以多个主题表格、插图,细密论述了《红楼梦》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初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成书于清朝初年,它集中国古代灵异、志怪小说之大成者,有空前绝后之美誉。聊斋是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书中共收小说近五百篇,或讲民间的民俗民习、奇谈异闻、或讲世间万物的奇异变幻,题材极为广泛。由此也引来众多文学评论名家点评,其中冯镇峦批评本以其生平之明晰、评点
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部《红楼梦》,《红楼梦》里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所有人?如何真正进入曹雪芹的红楼梦世界? 小说家、学者潘向黎穷四十年细读《红楼梦》之功,以深厚的家学积淀为支撑,凝聚成了这部心血之作《人间红楼》。在这部作品中,潘向黎以小说家的身份和曹雪芹展开了一场关于至情与人性的跨时空对话:为何整部《红楼梦》,皆因宝黛而起
《红楼有三味》是资深媒体人、高级编辑王宏铭基于其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对《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巨著的全新解读。 本书分为知己知人知命三个篇章,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更挖掘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在本书的附录部分,作者通过对《红楼梦》细节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阅
《唐宋词声律史》我国的韵文学发展至唐宋词,其声律形态已达登峰造极的地步,既有稳定的模式,又有复杂的变化,远非前代诗歌可比。实在是绚丽多姿,蔚为大观。 本书努力打通文学、语言学、音乐学的研究,从乐体文体及二者结合的角度进行论述,立体考察唐宋词作为音乐文学的发生发展历史。在乐体方面,主要从清商乐、法曲、胡部燕乐、宋代宫廷鼓
本书从贾平凹的文本世界出发,细读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秦腔》《白夜》《极花》《带灯》等,解读其文学镜像叙事中的丰富意象,探究其意象世界深刻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象征意义、隐喻意义以及由此形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揭示贾平凹小说创作的精神追求、文化追求和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