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佛教混合汉语作一些简要的介绍,并就开展相对独立的佛教混合汉语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以及某些相关的问题作初步的讨论。
本卷汇集了胡适在佛教史,佛学典籍和史料、佛教人物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关于佛教的书信与杂记等方面近百篇著述,这些著述在20世纪佛学研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或产生了重大影响。此次汇编成册,本文库主编重新进行了校勘。
中国近现代佛学复兴中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大师级的人物,他们是以太虚、虚云、弘一、谛闲、印光、能海等为代表的出家高僧,以欧阳渐、韩清净、江味农、高鹤年、蒋维乔、丁福保、梅光羲、杨度等为代表的在家居士,以章太炎、魏源、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汤用彤、胡适、陈垣等为代表的学者专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出现一批对当时与后
教自传人中国,至今2000余年,作为制度化的宗教,在组织上蓬勃发展,在思想理论上的诠释也层出不穷;尤其自宋以下,佛教文化的渗透无所不在。思想家游走儒、释之间,士大夫玩习庄、禅,风流余泽,丰富了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虽然,佛教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宗教,同样需要坚固信仰,以凝结教团而求其发展,觉悟的追求异化为对十方诸佛的顶礼膜拜
研究佛教史而专说隋唐二代,特为方便之假设,学者不可胶执也。盖政治制度之变迁,与学术思想之发展,虽有形影声响之关系,但断代为史,记朝代之兴废,固可明政治史之段落,而于宗教时期之分划,不必即能契合。就隋唐佛教之宗派言,则慧文时属北齐,智者亦生于梁代,天台宗不必即起于开皇之初也。即就一宗言,则禅宗不惟有南北之分,且东山法门与
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本书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
建于宋代淳熙八年,迄今有八百余耳历史的四川新津观音寺,位于如盛开莲花的九座峰峦连绵而成的九莲山山麓,为被称作“莲华接翠”的新津县十二景之一,也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拍摄观音雕塑多年的摄影家马元浩受寺内的飘海观音吸引,自海南跋涉至四川拍摄自明代重建后留存至今的观音佛像与壁画,将隐于翠深霭浓之中的中国佛教艺术与其
《佛度有缘人》中认为佛与普通人一样,来自人间,经历过结婚生子的世俗生活。后来,他放弃王位、出家求道,最终,在菩提树下修身成佛。他以自身修行的经验告诉人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也就是说,众生都具备佛陀所具备的一切品质,只是隐没不见,虽有若无。因此,为妄想、生死所缚,非但不能决定生死大事,甚
作者从教义、修学以及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三个方面,全面阐述了佛教的基本思想。语言通俗,笔调生动。他打通今古,沟通中西,综合文学、哲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让人目不暇接。尤其是对于每个问题的个人体悟,及其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心得,多有创见,启人深思。凡是对生命有过迷思、对生死有过困惑、对情感有过挣扎的现代人,都能从阅读本书中获
佛经是佛教文化的源头,要想走近佛教文化,必须对佛经有所了解。但佛经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别说我们普通人,就是得道高僧、佛学专家,穷其一生,也难识其万一。本书选择了浩瀚佛学故事中的一些容易理解且有故事性的经文,用说故事的方式介绍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