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典/中医经典文库》为清代医家尤怡所著,分上、中、下三卷,二十二篇。他以自己的研究心得阐释了《金匮要略》的深文奥义。其文精简扼要,条理通达,便于领会,久为学习《金匮》者所称赞。此次据雍正十年壬子(1732年)初刻本为底本,以同治八年己巳(1869年)双白燕堂陆氏刻本为参校本点校而成。可供中医临床、中西医结合工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原为18卷,其中9卷名为《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本书系统而科学地论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记载了丰富多样的防治疾病的技术与方法,是古代医学利用当时的哲学、社会及自然科学知识,对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归纳、整理的一部医学巨
本书为满足具备一。定中医理论知识的自学者学习中医经典《金匮要略》的需要而编写。在对杂病及药方的解析中,阐述作者的观点。在药方后给出的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为读者的学习和应用提供了足够的借鉴。书后附有方剂索引,以便于读者查阅。本书对原文所做的解析,力求忠于《金匮要略》原著精神,努力做到论述精当,平正公允,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汤液经》传为商伊尹著,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汉代张仲景得而做广论,晋人王叔和撰次遗论成《伤寒杂病论》。民国时杨绍伊先生依据古训启示,于王叔和撰次遗论中进行辑复力求还原《汤液经》原貌,并由李鼎先生录稿。《解读伊尹汤液经》由钱超尘先生提供底本,伤寒论经方大师胡希恕的传人冯世纶先生结合临床予以解读。《汤液经》原文由邱浩先
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误,而且立方遗药,虽寥寥几昧,看之无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作为经方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先生力倡对《伤寒杂病
《实用人体腧穴解剖图谱(第2版)》共收录了十四经穴361个,以及经外奇穴46个,采用国际标准穴名进行标注。从表面解剖、局部解剖及断面解剖等多角度对穴位局部的皮肤、肌肉、血管、神经和骨骼等进行了剖析,阐明了穴位的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对于部位深且邻近人体重要生命脏器的特殊穴位,采用了更为直观的穴位所在部位的冠状、
古今中外各种民间医疗保健法,如针灸、推拿、按摩、气功、武术、体育运动、中药、食疗、舞蹈、歌唱及生活中的良好习惯等,之所以具有医疗保健效果,根本原因是这些方法*终引起了经络的活跃,气血畅通、阴阳平衡,从而促进和恢复了健康。因而可以说经络系统就是身体健康的总控制系统。把中华民族经络学说的伟大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向全中国和全世
《素问》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是以整体观、恒动观为纲著,即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又是中医学术的最高境界。本书以明理知用为追求,充分解放思想,对医学与百科的紧密联系,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作了丰富多彩而又生动活泼的讨论。力求使读者真正懂得,什么是中医学术的灵魂,什么是在箕临床工作的纲领。《黄帝内经素问》全书分81
《中医经典文库:伤寒来苏集》为清代医家柯琴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使仲景之作,从此一新,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可谓贡献卓著。《中医经典文库:伤寒来苏集》批诸注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
《黄帝内经》被誉为中国人养心、养性、养生的“圣*”,不仅是现代中医学的不二源头,更是一部蕴含中国生命哲学之宗的思想著作。其核心是天人相应,认为生命之基在阴阳平衡,强调人只有“顺四时而适寒暑”,方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小言〈黄帝内经〉与生命科》是南怀瑾先生应邀讲解,黄帝内经》的现场辑录,结合生命科学、道家养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