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利科是继海德格尔、伽达默尔之后的欧陆解释学研究领域重要的领军人物,也是20世纪具有广泛影响的解释学大师,他所倡导的反思解释学研究也成为现代解释学多元格局中重要的一翼。本书试图采用点、线、面的整体规划思想,从保罗·利科解释学主体性问题为切入点,追溯到传统主体性原则,下倾至主体的物化与异化,揭示出主体性问题发展的轨迹
个人主义是美国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之一,今天其影响力无处不在。本书作者亚历克斯·扎卡拉斯深入剖析了安德鲁·杰克逊总统时代的政治辩论,揭示了个人主义思想如何在当时萌发,并深刻影响了美国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杰克逊时代的政治辩论为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普及了“自力更生的拼搏者”“自然
本书从风靡当代的诸种后现代主义的通行观念入手,详尽暴露后现代主义在反思现代性时的轻浅和错位,将“对解构的解构”放置在冷战后欧洲复兴的背景中,由此考察美利坚式民主的得失,进而直指现代大学乃至整个西方文教体系的危机,作者认为,古典政治理性主义中蕴含着解决当代困境的出路。
本书探讨了人与技术的关系,试图揭示虚无主义与技术如何相互纠缠,从而创造一个充满技术催眠、数据驱动活动、快乐经济学、牧群网络和点击狂欢的世界。
与主张虚无主义必须被克服的一般观点不同,本书主张虚无主义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它必须悖论式地保留于西方当下的哲学与文化中,因为西方现代思想的本质是基础主义,而虚无主义如果被根除,就会招致一种新的基础主义,一种可能比第一次启蒙运动更危险的新的启蒙运动。这里的虚无主义当然不是现代形式的虚无主义,不是那些相互指涉、相互否定的
社会学大师诺贝特·埃利亚斯在85岁高龄之时,将死亡作为文明进程研究中一个论述相对不足的题目加以探讨,把死亡描述为被文明掩盖的对象。或者说,死亡,因其残酷性而被隔绝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也成为文明进程中尚未发展出应对之道的重要环节。死亡,既是一个社会学问题,更是一个哲学问题,甚至可能是一个艺术/技术问题如何面对
本书源于备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哲学:死亡。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谢利·卡根教授挑战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认真、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进而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的价值,以及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人
《生命意义与同一健康》是生命关怀同一健康通识教育及科学传播读本,属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2018YFE0208000)内容。全书围绕同一健康(OneHealth),以生命关怀心智模式整合发展为框架,提供了扎实的科学人文理论和丰富的社会、经济、生活案例,涵盖生物学、公共卫生学、动物医学、林学、
形而上学是研究何物存在及存在物之关联的哲学领域。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形而上学这一迷人领域及其分支,涵盖了存在、物质、时间、可能性、因果关系、自由意志和社会本体论等主题。很多发人深思的哲学问题,如“自然规律决定了一切吗”“时间在流逝吗”“福尔摩斯存在吗”等,都在书中得到了精彩的辨析,令读者得以一窥哲学的堂奥。
《死亡的五次沉思》出自程抱一和友人的交谈。作者通过自己一生的体验、观察和思考,提出一种新的认识生命的视角:与其由生向死,不如由死向生。死亡不再被视为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一个阶段。作者强调生命的运动性和超越性,他关注的是死亡如何将每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和宇宙的历程联系在一起,从而使有限的生命成为一个永恒的瞬间。而这种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