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编丛书,从浩瀚的医学文献中,精选出100余种精品著作,内容包括医经(如《黄帝内经》)、伤寒(如《伤塞论》)、针灸、本草、方剂,以及导引、房中、养生、服饵等内容,采用足本善本文献为依据,加以精心校勘和整理,分期分批出版。首批医经、伤寒10余种。此次申报为本书第二辑。
本编丛书,从浩瀚的医学文献中,精选出100余种精品著作,内容包括医经(如《黄帝内经》)、伤寒(如《伤塞论》)、针灸、本草、方剂,以及导引、房中、养生、服饵等内容,采用足本善本文献为依据,加以精心校勘和整理,分期分批出版。首批医经、伤寒10余种。此次申报为本书辑。
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李中梓有感于本草太多,令人有望洋之苦,遂以《纲目》为主,删繁去复,历经多年,编成《医宗》《删补颐生微论》《雷公炮制药性解》《士材三书及《内经知要》等著作。由于其本草内容散见四书之中,不易便览,今将其汇辑重编,同药相合,融为一炉,互为羽翼,改变传统分类,以药为纲,按音序排序,依成书之先后分列,炮制断后,
丹溪学派的传承与创新》是《浙派中医系列研究丛书》(专题系列)编撰工程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该工程得到了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的立项支持(项目编号2020ZX002)。本选题对丹溪学派进行系列规范的整理研究,全面梳理该学派的传承脉络,挖掘丹溪学派形成的背景和学术渊源,探讨其主要学术思想和成就,以及对后世医学发展的影响。全书分
本书属于学术性的规范化著作,是中医界首次针对中医古籍数字化的知识表示、知识组织与知识运用的学术性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研究水平较高。
本书为语言学领域翻译方向的学术研究专著,以中医典籍为研究对象,将心理学上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和语言学上的心理空间理论与概念合成理论三者互为补充地整合为一个认知语言学分析概念意义的框架模型,以期对古医籍中的核心情感隐喻进行系统分析,并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中医文化“走出去”的路径:微观上以恰如其分的译文满足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需求
本书主题为“东亚医学思想与流转”,收录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了医学知识、技术与观念在中日韩诸国不同时期的传播、流变与转型等问题。书中共收录18篇文章,其中专稿1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海右讲坛”学术对话与主题演讲的整理文章;“思想与特质”5篇,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中医药多种形式文本的考证与解读;“知识与流传”5篇,讨论了中医医
本书以庆安本为底本,对日本庆安五年(1652)武村市兵卫刊刻的《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进行点校。本次点校采用详校方式。《句解》、《本义》、《要览》、《佚存》、濯缨堂本、守山阁本、《评林》、《阐注》诸本异文,尽量录入校记之中。其他参校之本有意义的异文,也尽量写入校记。少数词语的词义及用法特别,也偶在校记中及之。详细注
《国医年鉴》编辑工作是在《国医年鉴》编委会指导下,由《国医年鉴》编辑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国医年鉴》编委会是由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治未病与亚健康分会推荐的中医药与亚健康领域专家、社会知名人士、企业经营管理专家等
本书为云南大理名医沈士真对《黄帝内经》的阐释发挥之作,故名《岐黄续篇》。书中以部位所见病症为纲,按头、目、舌、咽喉、胸腹、肢体等,祥述其诊治。补遗部分分为疾病传变规律、针刺法、经脉循行等病候等,并附有23种常用成药的制备方法。该书先引全文,后列按语,所论有证有方,行文浅易,易于读者参阅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