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文化自信的宗旨,提出如何正确地理解中国传统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合理部分,使之与中国现代化文化相融合。所谓中国式解读,指的是一种文化意识和理论标准,它决定着我们观察问题的角度、解释模式和表达方式,以及选择素材和审视结论的价值取向。
本书为2016年出版的张一兵著《回到福柯》的作者修订版,在原书基础上添加了新版序言与内容上的补充。《回到福柯》作为“回到”系列的第三部作品是张一兵教授对福柯哲学的重读,提供了一种当下学者对于福柯思想的详实综合而不失洞察力的原创性诠释。本书试图让福柯自己隐然现身,以本人的声音与自白为线索引出这场对其异质/他性哲学的追寻之
本书以梅洛-庞蒂晚期思想为发展线索,以福柯对现象学的批评为收束点,透过梅洛-庞蒂思想与胡塞尔、博格森、列维纳斯、福科、德勒兹等哲学家的哲学论辩系谱,将议题部署于三个思考平面上:”身体现象学与身体感”(第一、二章),“现象学之后的视觉存有学”(第三、四、璋),“身体现象学与文化批判”(第六章与附录)。本书将现象学置入现代
本书主要考察了马基雅维里的三部代表作——《君主论》、《论李维罗马史前十卷》和《佛罗伦萨史》,并将马基雅维里的要旨呈现在读者面前。全书分为四部分,内容包括:外交使者、君主智囊、自由论者、佛罗伦萨史家。
作为笛卡尔哲学的宣言之书,《谈谈方法》既开启了一场追逐真理的理性之旅,也是一部极具启发性的方法指南。笛卡尔在书中回顾了他的青春、学习岁月,着重论述了一套新的哲学方法、思考原则以及具体方法。笛卡尔尤其主张普遍怀疑,他认为只有怀疑者本身不可怀疑,并得出“我思故我在”这一经典哲学公式,《谈谈方法》也因此句被誉为西方近代哲学的
本书以海德格尔的“是论”为核心,对其思想加以重构。作者认为,直到海德格尔,才在西方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对什么是物之“所是”、物何以能“是”,以及如何“是”其“所是”(即本质之真与真之本质)等提出质问。海德格尔的这些质问使其对“是”的研究指向“是”的条件性、具体性、可变性和可能性,从而在根基上挑战了西方传统的形而上学,不仅
本书收录了两位思想巨擘保罗·利科与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六次对话的文字成果。1968年,保罗·利科多次拜访了业师马赛尔,并与他讨论有关形上学、存在主义、戏剧、神圣、死亡、科技等问题。在这六次讨论中,他们少有意见不一之处,二人有着基本的共识。利科采用了马塞尔的存有论立场作为自己的立
别尔嘉耶夫是20世纪俄罗斯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以理论体系庞杂、思想精深宏富享誉西方世界。《俄罗斯理念》一书是别尔嘉耶夫晚年的重要著作,1946年于法国出版,1990年首次在俄罗斯出版,此后多次再版。该著是一部寓论于史的著作。全书围绕俄罗斯不同时期民族观念发展的历史展开,核心是俄罗斯不同领域著名人物的哲学思想评述,也被认为
本书主要从康德历史哲学的理论前提、辩证思想、实践性目的、所关涉的难题、对构建中国历史哲学的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其创新价值有两点:首先,提出关于康德哲学中时间观和历史观的内在联系的问题意识,并通过对其时间理论的分析,阐明微观和宏观两种视角下的时间和历史的关联。这个问题的研究能够为进一步挖掘康德与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联系提供
谢林哲学的艺术自觉也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其中表明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哲学观,彰显了关于哲学、自我的审美之思,并从艺术维度启发了哲学、美学重新对客观性以及自然的关注。本书从元哲学视角出发,分五章,即谢林哲学艺术自觉的溯源、谢林哲学的同一性逻辑、艺术与艺术哲学的旨趣及其同一性确证、艺术在谢林哲学中的构建作用、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