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
本书记述了郭增建等地震科学的开拓者,于1958年在甘肃、宁夏对1920年海原大地震、1739年贺兰山大地震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及成果。全稿主要由5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958年地震预报科学考察纪实,第二部分——考察报告,第三部分——1958年前郭增建对地震预报研究的档案手稿,第四部分——存档的海原大地震珍稀照片,第五部
本书主要介绍地磁异常快速、精细反演的方法和技术,特别是针对磁法勘探中存在的剩磁、退磁效应问题,提出剩磁条件下的磁异常振幅反演技术、磁化强度矢量反演技术;以及通过磁异常反演提取剩磁信息及磁异常分离方法,讨论强磁性体的退磁作用及磁场响应特征,介绍剩磁与退磁同时存在的复杂条件下地磁异常反演方法。
本书根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地震地质环境特征,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对稳定大陆地震构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布格异常梯度的定量研究,给出了江淮地区中强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构造格局,探讨了深浅部构造关系与解耦现象。在第四纪盆地与中强地震关系方面,通过洞庭湖盆地周缘断裂活动性调查,提出了该盆地第四纪演化模式及与中强地震关系密切
本书一方面将矢量分析概要、张量和并矢导论,系统简明地整理成一章,便于自学,便于复习,便于查找;另一方面,在公式推导中,步骤较细,每一个应用都是一个练习的实例,读者可以自己练习。现在可以说,书中公式,读者只要循序渐进,自己都能推出来,不会出现卡顿的情况。另外,11章的内容中,有两章专门用于讨论震源问题,可见对震源问题的重
本书为“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第二项目“深部探测技术实验与集成”第三课题“宽频地震观测实验与壳幔速度研究”的成果总结。作者通过在中国大陆青藏高原及周缘、华南及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三个大陆动力学研究及资源能源调查热点地区的野外观测实验,集成了适应我国复杂地质构造和人文自然环境的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
我国地震区域范围广阔而且分散、发生频繁而且强烈,约占全球发生地震次数的三分之一,是世界多地震国家之一[2]。因此,抗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可为地震设防和抗震设计提供依据,提高综合抗震水平。由于地震机理和结构抗震性能的复杂性,仅以理论手段不能完全地把握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反应过程和破坏机理,还需要通过结构试验模拟地震作
《火山爷爷:畅流小沟背,童眼看火山》是一本中英文双语地质科普读物,以漫画的形式展现了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与济源小沟背景区各种火山现象所幻化成的火山爷爷、奶奶的一场奇遇,寓教于乐、趣味横生。故事的主人翁是个四年级的小学生——丢丢,他和他的爸爸妈妈都是自然地理爱好者。一个周末,丢丢去青少年活动中心上课的时候领到一张宣传济源小
地热水既是“水”又是“矿”,所以《重庆地热水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研究》从地层和构造的角度,分析、总结了重庆地热水资源的水文地质特征和“成矿”特征。在研究范围方面,既总结了重庆市地热水的分布和特点,又划出了重点研究区域,分析、总结了重点区域地热水的补径排关系、地热田的划分、资源储量的计算。在研究手段和方法方面:一是剖析了重
本书在介绍地热来源、全球地热资源分布概况、地热资源勘探与开发技术进展情况的基础上,从地热能热力学背景及地热流体性质、地热钻井与井身设计、地层对井中流动的瞬态响应、地热能发电和地热能利用的经济效益等方面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以实例说明地热能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