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喀巴大师被尊称为“第二佛陀”。作者以虔诚的笔触将藏传佛教橇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一生栩栩如生地呈现给读者。本书从文殊的幻化事由讲起,对大师的出生、出家、学习、刨立格鲁派的史实及过程做了全面而翔实的记述,尤其对大师的讲说、辩论、著作三种事业和善巧、戒严、贤善三德进行了精当的评说。对深奥的显密教义的准确阐释,使广
本书主要内容是研究中日佛教书法交流,由七章组成,分别梳理了中日佛教书法交流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近代及中日整个佛教书法交流进行了梳理和解读及分析。总结了中日佛教书法交流的特点和规律,并着重探讨了佛教书法交流对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起到的
《白马藏族宗教文化研究》一书,通过实地调查,深入白马藏族村寨,在挖掘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藏族本土宗教,也即以藏族苯教文献中的原始斯巴苯教为视角,从白马藏族特有的神职人员、神灵结构、祭祀仪轨、杀生祭祀、宗教神舞、念诵经文、供施祭品、仪式过程、信仰习俗、宗教实物和语言文化等入手,第一次全方位分析研究了这一远古宗教的活态
作为中国宗教史、敦煌文献研究的专家,作者在本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及敦煌写本中有关佛教仪典的文本做了与以往不同取径的研究。对佛教仪礼的历史传承轨迹,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了跨学科、跨文化的探讨。作者具体考察了敦煌文献中用于疗治病人的写本患文,通过对患文的文式、文体、措辞和实施场所以及参与者等文献资料的详细分析,梳理出本
本书主要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二二五八号写本进行释录、校勘,全卷共保存一千五百多行,是目前所见敦煌草书写本中行数最多的卷子。原卷内容总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行至第七十八行,对唐代普光撰写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第一内容进行再注解;第二部分是第七十八行第一千五百三十三行,是对唐代圆测撰写的《解深密经疏》部分内容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5811、1213号写本进行释校。这两个写本都是唐代写本,都是首尾残缺,难以确定卷题。根据写本内容,可推测出与窥基《法华玄赞》相关。尤其是BD5811号与《法华玄赞》的撰写格式很相近,是对《法华玄赞》的抄写与再解释。两件写本都不见于传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次校释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
本书主要是对敦煌草书写卷《法华玄赞》卷二及卷五进行释录、校勘。卷二解释《法华经·序品》的后半部分,卷五解释《法华经·譬喻品》的前半部分。卷二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上博12为底本,参校以国图14564,及《大正藏》录文;卷五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7368为底本,参校以《大正藏》。其中,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是第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D14710写本进行释录、校勘,首尾全,存1008行(不含空行),前有藏家题跋。本件敦煌遗书为卷轴装,现存国家图书馆,长1755.8厘米,唐代写本。薄皮纸所抄。尾全,有尾题,通卷章草。敦煌遗书中章草写本为数不多,本件卷帙巨大,且可以作为唐代章草的代表性作品,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本书录文以原
本书分为皈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趣入佛道之门--皈依、宁波居士林开示录和学佛行仪四个部分,从教理和行持两方面系统阐述了为何要皈依、如何皈依以及皈依后应如何做等问题,为初学者指明了学修的方向,引导皈依学人无倒无错地步入菩提正道。
本书分为三卷,卷上主要有历代护法、历代住持记,卷中收录历代碑记,卷下除艺文外,另有寺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