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尔凯郭尔是19世纪丹麦作家、哲学家和宗教思想家,后因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重新发现而被国际学界广泛关注。克尔凯郭尔是非学院派哲学家,其包括假名和反讽在内的“间接沟通”的写作手法,要求读者用与之相适应的方法来阅读,如此方能把握其写作所欲传达的全部意蕴。本书收入作者从事克尔凯郭尔研究二十余年间所撰写的重要研究论文、学术短
《课程摘要》是由梅洛-庞蒂本人撰写,在法兰西学院年鉴上发表的文章的合集。梅洛-庞蒂自1951年在法兰西学院就职之后,一直执教于法兰西学院。本书内容为梅洛-庞蒂为1952至1960年讲授课程所撰写的课程摘要,相关手稿存放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手稿室梅洛–庞蒂中心,本书关联内容为手稿第X-XVII卷。众所周知,法兰西学院阶段是梅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论文和书评。论文部分收录的第一篇论文是伽达默尔的教职论文,在他的学术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篇早期论文是十分“海德格尔”的,无论是主题还是方法都延续着作者在马堡时期跟随海德格尔学习到的东西。此外,本书收录的其他几篇论文代表了伽达默尔早期的思想以及对海德格尔的扬弃和超越。书评部分,虽然不如论文重要
《悲剧的诞生》一书的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重视。这种现象基本上靠民间口头秘传,缺乏文字资料,一向为正宗的古典学术所不屑。尼采却立足于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现象,把它当作理解高雅的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是凭借他“内在的经验”理解了“奇异的酒神现象”,并“把
在马克斯·韦伯原初构想中,中国古代法是作为映衬西方近代法的绝对的“他者”般的存在,其“普遍法律史”构想了一幅从中国法、印度法、伊斯兰教法,经历古犹太教法、中世纪天主教法,直至西方近代法(尤其德国法)的、准线性的法律“合理化”发展图景。但韦伯对各大法律文化的深入研究,又使其意识到历史事实与这一清晰图景存在抵牾:帝制中国的
本系列丛书属于中国近代西方哲学文献丛刊中的黑格尔卷,共收录15部经典著作,其中包括4部黑格尔创作的作品,11部他人研究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与辩证法、历史哲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研究著作。例如《生命之不可思议》(1926年版)、《历史哲学纲要》(1932年版)、《逻辑大纲》(1934年版)、《历史哲学》(1937年版)、《黑格尔
本书“导读”较为详细的有四编:《申辩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思想家的一生及其使命;《斐多篇》——让我们看到了智慧如何战胜死亡以及思考的实践;《会饮篇》——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精神的上升与超越;《斐德罗篇》——让我们看到了灵魂的沉醉、迷狂与净化;《国家篇》(《理想国》)——让我们看到了正义和国家的美好本质;
萨利西季维奇在本书中对黑格尔对康德理论哲学的批判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她论证了,黑格尔对康德在其批判哲学中所辩护的认知概念进行了令人信服的批判,并且提供了另一种认知概念。这本书考察了康德所认定的我们认知模式的关键特点,也审视了黑格尔指控康德的理论哲学是怀疑主义和二元论的诸项理由。萨利西季维奇以一种同情式的视角认为黑格尔的主
约瑟夫·弗兰克(1918-2013)可能是他这个时代无出其右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传记作者、研究者和评论家。他在斯坦福大学就这位俄罗斯小说家的主要作品开设了讲座,而其从未发表过的讲稿则为这些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伟大杰作提供了无可替代、简单易懂的入门导言。 本书首次呈现了这些富有启发性的讲稿,它首先介绍了陀思妥耶夫
本书所收皆为作者多年来发表的以莱布尼茨与中国为主题的论文,包括莱布尼茨与中国关系的详细年表,莱布尼茨编著《中国近事》的内容梳理与阐释,莱布尼茨与当时来华传教士在通信中所探讨的关于中国哲学、文化、语言和信仰等问题的解读,特别是莱布尼茨时代儒学在欧洲的传播情况等,都是海外汉学兴起之前的历史画面。全书所展示的史料、思想和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