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由桐城派“旁逸斜出”,以调和唐宋、兼容中西的开阔眼光对桐城诗文进行了改造,为其增添了写照传声的现实功能,架起连接古典诗文与社会现实的桥梁。此外,吴汝纶长期致力于教书育人,将自身文学思想施于教育实践,培养了大批学派后进,为桐城学脉在清末民初这一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延续、发展以及中国近代的文化转型做出巨大贡献。
本书以清中期著名学者型文学家王昶为研究对象,通过其文学活动来呈现乾嘉诗学、古文、词学的特点、面貌及演变趋势,并考察乾嘉学术对文学的影响。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从诗学、古文、词学三个方面探讨王昶的文学思想、文学创作、文学总集编选活动以及交游活动。诗学上,考察王昶对沈德潜“格调说”的继承与深化,其以唐为宗、兼取宋调的选诗
主编饶龙隼,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首席专家,“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丛书主编。 本书由上海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心组织编纂,依托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文学制度研究”(17ZDA238)
本书梳理自清末以来王国维、周作人、梁实秋、苏雪林、林语堂、李健吾、沈从文、李长之等人逐步建构起的“人文批评”图景,不仅有助于发掘其对文学审美性的开掘,对人性表现的重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论的承接等文学批评的内蕴和特质,而且有助于揭橥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化”过程中那些持存的文学观念和文学品格,从而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引向深
本书以影响研究为切入点,以比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翔实的史料,深入分析大陆母体文学对台湾现代文学的影响,积极探求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现代经典作家对台湾文学发展的意义,细致地梳理台湾文学与祖国大陆母体文学间深刻的渊源关系;同时,又进一步凸显了台湾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特殊组成部分的地位和价值,研究台湾文学为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学
该书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和英语研究成果为对象,对苏轼文学作品在海外的翻译、传播、接受和影响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苏轼在海外的传播趋势和影响力进行分层阐释,力图找到苏轼文学西传的相关规律和走向世界的原因,并构建较为完整的苏轼文学作品英译与传播图景。该书以苏轼文学作品的英译和传播为典型案例,探索以苏轼文学作品为
本书是2020年度“北京文艺论坛”所收录的优秀论文集,重点表达各位学者、专家对文学创作、艺术表达等领域的看法与心得,还有对文学艺术未来的展望。书中文章的作者多为一线从业人员,以及各高校从事文艺研究的学者、教授,在各自的领域内深耕多年,并已发表著作,所著文章涉及文学、艺术、影视、泺、术书画、舞蹈等不同方面的研究。每篇文章
许道军,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本书着眼于中国创意写作再学科建设、基础理论、教育教学、分文体写作、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方面的进展,以专题的形式收录有代表性的学者的新成果,代表着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的最新进展。本辑共有九个专题:特稿、创意写作理论前沿、创意写作教育教学、创意写作在中国、国外创意写作前沿、创意写作经典文献研读、创意
本书为现当代文学领域学术研究论文集,收录论文主要研究阿来文学创作、文学思想及一些相关作家作品。本书收录论文近30篇,梳理了《尘埃落定》文学批评流变,《机村史诗》中的声音书写,阿来创作的古典文学渊源、博物学渊源,阿来作品在韩国的接受;另有文章分析了万玛才旦作品的现代叙述特征、多民族文化色彩,罗伟章“三史”的现实主义关怀;
本书设“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空间、地方与文学”“制度与文学地理”“城市与文学地理”“文学景观研究”等栏目,收录了《当前文学地理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罗浮山文学空间形象的历史建构与意义叠加》《文官避籍制与清代西南边省文学论纲》《京西北路:宋调初盛期的“次中心”》《文学景观的“地象”与“心象”关系论》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