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名著《尼各马可伦理学》进行逐卷逐章的讲解,从古希腊文化重视自然和卓越、正义与友爱的幸福观念出发,阐述亚里士多德关于人性和生活的哲学思考,力图呈现出这部哲学杰作经久不衰的思想魅力,挖掘它留给后世的精神遗产以及对现代人的启发。本书既沿着《尼各马可伦理学》自身的思路,深入浅出地讲解幸福、德性、智
1945年,梅洛–庞蒂(Merleau-Ponty,1908—1961)在法国Gallimard出版社出版了《知觉现象学》。本次影印的是1945年版的1972年重印本。
《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作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五卷于1908年出版。1968年,德国德古意特(DeGruyter)出版社重印了该书。本次影印即依1968年的德古意特版。
《纯粹理性批判》1787年版,作为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版《康德全集》第三卷于1904年出版。1968年,德国德古意特(DeGruyter)出版社重印了该书。本次影印即依1968年的德古意特版。
1739—1740年,休谟(Hume,1711—1776)出版了《人性论》;1888年,塞比-比格(Selby-Bigge,1860—1951)编辑出版了新版本,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影印的即是1888年版的1960年重印本。
《培根论人生》一书是培根多年反复锤炼的精工之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充满了谙通人世的智慧,是作者哲学智慧与人生经验的结晶,体现了他的现实主义与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
本书从韦伯的命题以及与之相关的科学史论述出发,围绕文艺复兴哲学代表人物皮科米兰多拉展开研究,检讨“世界的除魔"这一现代性特征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端。皮科通过揭穿占星术的魔法性,破除预定的宇宙等级论,第一次赋予人自我塑造的自由。与此同时,皮科又极力主张魔法,将人理解为自然的沉思者和操作者,一个具有神奇魔力并不断魔化的魔法师
本书得以完全抛开主流德语论述的精神抱负以及包袱,按主题编排,条分缕析赫尔德的社会政治思想,同时顾及赫尔德所处的思想背景及其对后世继承者的影响,还原出一幅更真切的赫尔德形象。赫尔德与启蒙的关系更近,思想的流动性和调和性也更强,因此,斯拉夫政治思想中的赫尔德才是近乎原貌的——这话或许最好地点明了全书的题旨。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研究并非仅限于对现实政治的研究,同时也是以现实政治为基础的哲学探讨。亚里士多德就政治所做的思考和柏拉图一样,都关涉人类生存的核心。亚里士多德的核心关切“什么是好的政体”,其背面即是他的老师柏拉图所追问的“什么是好的生活”。这两个问题在根本上是同一个问题。在当下中西碰撞、古今相照的历史时刻,政治学研究者
本书以莱布尼茨的道德思想为研究主题,主要内容包括:莱布尼茨道德思想的理论渊源、莱布尼茨道德思想的发展与确立、莱布尼茨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莱布尼茨道德思想的内在逻辑与特质、莱布尼茨道德思想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