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是对环境社会学理论的一次大规模整理和系统梳理,把传统社会学家们对环境与社会关系的论述与环境社会学理论相结合,将环境社会学的发展历程和思想脉络完整呈现于读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了解环境社会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独特视角。
《生态文明导论》结合物质文明生态化、精神文明生态化和政治文明生态化战略,介绍了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的建设目标。具体内容包括: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我国生态文明战略解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生态文化解析、生态教育解析、生态治理解析、生
本教材主要采用社会学的视角,从探讨当代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造成的社会影响以及引发的社会应对及其效果入手,揭示环境与社会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规律。全书共分11章,分别阐述了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主要理论流派、环境问题及其社会影响、环境关心及测量、环境行为以及现代社会的绿色转型等内容,能够为读者提供对环境社会学的
《河川的归属——人与环境的民俗学》以日本新泻县山北町大川乡为田野点,对其境内管辖的一条名为大川的河川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调查。大川至今仍保留着鲑鱼捕捞的传统,当地民众把大川亲切地称为“鲑川”。作者以田野作业与文献史料为依托,围绕鲑川这一共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维护及其组织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大川至今仍在进行的传统方式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矛盾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是众多学者共同探讨的问题。人们普遍认为,提高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有鉴于此,本书基于效率的视角,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测度中国的能源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效率、怎样理解中国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的历史变
本书基于在河西走廊史前遗址开展的植物考古、动物考古、骨骼同位素分析,以及系统测年等工作,结合已有研究资料,完善了该地区史前文化年代序列,揭示了不同时期先民对植物和动物资源的利用策略,阐释了河西走廊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变化的过程及其与跨大陆文化互动的关系。本书以史前欧亚大陆东西方交流出现和强化为背景,其关键节点地区生业模式和
能源和环境是当前发展的两大主题,如何在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各种能源的同时,以循环经济模式为指导,尽可能减缓或消除其对环境的污染,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打赢“绿水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措施。本书主要针对化石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分别对其开采(开发)和利用方式、技术方法、工艺过程及主要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结合工艺路线对开
在餐厅吃饭、购买金枪鱼罐头、扔掉废弃手机,都有可能对无尽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产生影响。在这个时代,我们以超乎想象的紧密程度被联系在一起,如何去认知这样的联系?书中介绍了环境与社会领域的诸多理论,并以九种事物为例,演示如何用这些方法与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同时,严谨的实证方法和理论又是以通俗易懂的写作风格呈现,
《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态度蓝皮书2020》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综述蓝皮书出版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从公众主观角度对综合环境污染程度、水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状况进行总体评估,并将这次调查的结果与2017年调查的结果相比较。第三章我们从三个方面了解民众对城市政府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主观
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助力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全彩版)既包含生动形象的漫画,又包含丰富有趣的环保科普理念和知识,紧紧围绕生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