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张祥龙哲学思想评述的文集。 张祥龙是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在现象学和中国哲学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对现象学的研究极富新见,在汉语学界乃至国际现象学界都卓然自立。他在比较哲学研究领域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为深化哲学理解和各文明哲学之间对话,带来了诸多启发,开创了包括印度哲学在内的东西方哲学比较的新思路。他同时也是一
张茂泽,1965年生,四川广安市人,历史学博士,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版)首席专家,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兼任西安周易研究会会长、西安中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陕西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出版《道论》《中国思想文化十八讲》
本书以“心物关系”为切入点,先将牟宗三思想中蕴含的三种心物关系结构--“横摄”“纵贯”“圆具”--透过两层存有论体系梳理出来,并将“横-纵-圆”三种意象图式作为理解其思想的三个基本范式,又通过聚焦感知对于心物双方的优先地位,提出了“感知塑认知”、感知与思想“异质而同构”的观点和透过感官隐喻中感知结构的剖析展示思维深层结
本书立足于现代人的生死关怀和儒家生死观,从“问题意识”“形上基础”“人生精神”“终极情怀”几个维度,讨论了唐君毅生死哲学的主要概念“不朽渴望”“仁心本体”“身心呼应”“生死感通”,从生死认识论(“不朽渴望”的问题意识)、生死形上学(“仁心本体”的形上基础)、生死价值论(“身心呼应”的人生精神--自我的生死价值论、“生死
本书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和宜宾学院唐君毅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辑刊。该辑刊的宗旨是:以唐君毅研究为起点,全面而系统地研究历代四川思想家的生平事迹和学术思想,推动四川学术界、思想界的自我反思和创新发展,推动四川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及思想文化建设,推进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重构,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本书聚焦三大主题:中国哲学的反思与未来走向、中国哲学与现代社会、中国哲学与现代生态文明。本书关注的都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会遭遇的普遍性问题。哲学的主体性与普遍性问题、公民教育问题、启蒙问题、权力问题、生态伦理、气候变化等都是持久不衰的话题,既有理论性,又具现实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充分体现中国哲学之于现代社会、现代世
本书通过对1930年代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思考、主张、规划、实践的全面考察,揭示了其思想渊源与转变逻辑,认为梁氏由乡建理论及实践而开创了一种新的政治哲学,即现代儒家激进主义。本书既可深化对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的了解,又有助于强化我们对1949年前的新儒学及传统社会特性的认识,既具学理性,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本书反映中国现代学术发展演变历程与成果,共分12卷,约1800万字,收录10万余名学者,8万余部学术著作,5万余篇学术论文,展示中国现代学术重构的历史进程与学理逻辑,总结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成果与经验。
作为“现代新儒家集大成者”,牟宗三曾自谓六十余年只做一件事:反省中国文化生命,在牟宗三著作中,也多见一中心观念,即“提高人的历史文化意识,点醒人的真实生命”。本著作将论证“生命的学间”是牟宗三思想的核心线索并从“生命的学问”之创设背景、建构路径、内容展开、圆融圆成、定位评价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研究。上述研究不仅能有助于人
20世纪初,在西方逻辑传入的背景下,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开始兴起。章士钊不仅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对逻辑、中国逻辑史进行研究探索,而且还对中西逻辑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比较研究,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成果。本书绪论部分从四个方面综述了有关章士钊逻辑思想的研究现状。第一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