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是系列图书《佛像服饰史》的开篇之作,利用文字解析、国内稀见照片、手绘图片等多元化形式,全景呈现印度佛教造像艺术自诞生以来,五百年的历史脉络和风格演化。复现了佛教律典中的袈裟(三衣)、僧祇支、裙、带饰的形制和披着方式,贵霜时期犍陀罗、秣菟罗及阿马拉瓦蒂等地各具特色的发展面貌,笈多王朝时期和波罗王朝时期,佛衣风格的新
礼乐制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青铜礼器是中国礼乐文明的载体和标志,承载了丰富的精神内涵。许宏在本书中,梳理了中国距今六千多年至三千多年从原始铜合金到红铜、青铜的考古发现,捋清在甲骨文发现之前一千多年青铜技艺发展的脉络,勾画了东亚大陆青铜文明画卷的卷首,追溯青铜中国的肇始。 一书尽览中国青铜文明源流。 权威考古学家从考古发现
懂得了拉贾斯坦,就是懂得了印度艺术。艺术历史、雕塑和博物馆学者钱德拉曼尼·辛格的精心之作,以图录形式收录了众多博物馆的珍贵艺术收藏。拉贾斯坦是印度西部的明珠,更是王室辈出之地,这里曾分布有几十个王国,也因此积累了海量的艺术品和古迹。本书是伟大的博物馆系列中一本关于亚洲博物馆方面的书,集中介绍了印度古代文化最辉煌的拉贾斯
本书的作者刘汉兴是中国援助吴哥古迹保护的考古人之一,本书是在作者博士后出站报告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梳理近百年的吴哥考古与保护史,把吴哥考古与保护史划分为初始期、发展期、持续发展期、缓慢发展期、大发展期五个阶段,分别对各个阶段的情况进行论述和总结。经过多年努力,吴哥遗址于2004年成功地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被移除,吴
《东方考古》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和山东大学博物馆联合编辑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内容以中国东方地区、东亚地区的考古学和古代文明研究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17集收录了17篇研究论文、4篇调查报告和1篇访谈录,内容涉及史前到历史
2020年夏天,考入热搜,缘于考古界的“宠粉”行为——给一主动报考北京大学考古系的高才生送上各种实用。高才生学考古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正说明了考古的冷门与不被人理解。 2020年9月28日,就我国考古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的讲话,再次将考古带入公众视野。 那么,到底是什么是考古,考古人到底是
《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是“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览图录,主要内容以“多元文明并置,古今文明相通”为主线,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美成在久日出东方”,以文物为载体,凸显各国历史文化特色,反映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河文明和中华文明,诠释亚洲是人类文明之源。第二部分“美在通行久致远”,展示中国汉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
本书是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编辑的关于考古学和古代东方文明研究的系列丛书,分集陆续出版。本丛书以中国东方地区和东亚地区考古学为重点,广泛吸收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考古学研究的新思路、新理论和新方法。第16集收录22篇研究论文和2篇发掘报告、鉴定报告,内容涉及聚落考古、动植物考古等方面的研究。
这部岩画研究专著以蒙古国中南部戈壁地区发现的大量的岩画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地区岩画的地域分布、发现简史、内容题材、刻绘手法、艺术表现,以及岩画研究中最为棘手的年代断定问题等都进行了详细介绍。于此同时,作者还广泛的比较蒙古国境内的阿尔泰山、杭爱山,及内蒙古地区的阴山岩画、乌兰察布草原岩画等岩画遗存,对该地区岩画的内容
本書是越南漢字资源整理研究的專题性著作。全書分上中下三編,上編越南碑銘文獻用字研究,中編越南碑銘文獻俗字彙編,下編越南碑銘文獻目錄。著者在兩萬多通越南銘文拓片中,按時代編撰文獻目錄,據此搜集整理越南碑銘俗字,拓展越南碑銘文獻用字研究。書稿立足原始文獻,從國際俗字(通用俗字)和國别俗字(變異俗字)视角,考察俗字在越南的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