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流域西江、北江和东江设置示范区,对比分析河流水质与生物监测结果,建立了完整的珠江硅藻和底栖动物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规范了河流水质生物监测与评价技术;开发了珠江硅藻和底栖动物数据管理及鉴定辅助系统。完善了我国现有的水质监测体系,为我国其它流域推广和应用硅藻和底栖动物监测与评价技术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
以1979年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复组建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为标志,我国生态环境监测事业已经走过四十年的光辉历程。从20世纪70年代艰难起步,到80年代成长发展,再到松花江污染事件后跨越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的改革创新,几代监测人的探索拼搏,历经四十余载砥砺奋进,共同推动了我国环境监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
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更加高效顺畅,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日益健全,监测数据质量显著提高。 2019年10月,由生态环境部等六部委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
随着中国水生态环境改善需求和长江大保护、黄河大保护等水流域规划管理的推进,生态环境部门正在筹备现代化的多领域融合的集污染源排放、水文气象条件、水环境数值模拟、预警应急支持、水生态环境评价等资源和科学应用于一体的业务化技术支撑能力建设..为了及时提供关联的科学技术基础参照,更加科学地指导协调全国环境监测成员相关的能力建设
随着环境监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谋划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按时完成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监测事权的上收是环境监测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为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加大环境监测信息公开力度,根据生态环境部的战略决策,我国今后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工作将采用以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的技术体系。2018年,全国2050个地表
海洋环境治理存在跨区域的特征,本书在研究国内外海洋环境跨区域现状的基础上,对海洋环境的“跨区域”类型进行了多维度分析,提出基于跨行政区、跨功能区、跨国界的不同治理模式。本书在对我国海洋环境治理制度变迁、现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比较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充分分析和验证海洋环境跨区域治理的基本逻辑和分析框架,提出基于整体性治
全书针对我国北方旱地秋收作物主要生长期内云雨雾天气频繁,无法获取足量有效的光学遥感影像,严重制约了农作物遥感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而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虽具有全天候监测地表能力,但现有研究利用星载SAR数行旱地作物分类研究的精度普遍不高等问题,选取我国华北地区的河
本书根据2019年四川省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通过专业的综合评价分析高度概括了2019年四川省环境质量状况。本书以简洁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图画展示了2019年四川省城市环境空气、大气降水、六大水系地表水、市(州)及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城市声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还分别
风险评估中的科学和判断
本书是一本供高等职业院校使用的双语教材,结合监测企业开展的业务分为水、气、固体、土壤、噪声几个项目。每个项目最开始以“项目目标”明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以基础知识或是案例来“项目导入”,项目下的任务按照监测工作内容开展,学习完成后以习题、思考题或小组任务“项目拓展与思考”,最后以“项目小结”总结项目重点,梳理应掌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