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新媒体与文学的碰撞与融合、基于教育的文学与文学教育、新媒体时代下的文学教育现状、新媒体与文学理论教育的碰撞、新媒体与文学理论教学的碰撞、新媒体与文学理论教育教学的融合、新媒体成为文学理论教育的载体合力。
本书收录了《我的文学史观》《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与中国社会》《中国古典小说学论纲》《心灵的辩证法》《智慧的较量》《喜剧性和悲剧性的融合》等文章。
文学图像论是我国新世纪出现的文学理论的新论域,也是整个文学新时代的新概念。从19世纪到20世纪,文学理论的母题经历了从文学与社会到文学与语言的蜕变,正在朝向21世纪的文学与图像渐行渐近。后者作为新世纪之新学,参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图像论,可将其命名为文学图像论。文学图像论认为应当回到亚里斯多德文学是语言艺术的文学观;文学
本书为《人文新视野》第20辑,主要包括法国文学研究、诗学研究、跨学科与跨文化研究三个栏目。其中包含文学艺术领域内对当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议问题的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和文化解读以及国内的译介接受,还有论文探究了“问题学”哲学问题等,内容丰富,学术性强,均处于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沿。
《文踪留迹》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黄建华教授的杂文汇编,收录黄教授有关文学翻译、法国文学、学术研究方法等多方面的文章。这些文章有作者为编书或译书所作序言、前言,也有由感而发的论述性文章,由作者本人收集成册,成为文集。本书分为三辑,第一辑为梁宗岱作品介绍及评价;第二辑为文学翻译随笔;第三辑为主题不一的杂文。书中内容体现了作者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是一部关于叙述学的理论著作。叙述学是一门条理相当分明的学问,但经过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这门学问才逐渐成熟。而作为其出发点的几条公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才有人点破。赵毅衡教授根据自己多年的体悟,得出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公理:不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来的,叙述者自己,
童话与幻想小说有什么区别?童谣和童诗如何区分?讲授儿童故事的时候,应该以什么频率来提问?教授一年级的小朋友时,是让他们自己读故事比较好,还是老师把故事读给他们听比较好?如果在课堂上有学生质疑童话的假定性,我们应如何引导呢?在给三至六岁的小孩子讲绘本的时候,是直接提示故事背后的道理,还是让孩子自己去感悟?儿童文学是小学语
本论集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中古文学理论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AZD027)阶段性研究成果。论集中收入项目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在研期间所撰写的专题论文。这些论文或者选择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演进发展中的诸如“气”“体”“怨”“通变”“江山之助”等重要概念范畴或命题进行诠释,或者对诸如《典论·论文》《文心雕
本书稿为研究格罗伊斯文艺理论的学术专著。鲍里斯·格罗伊斯,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家和社会理论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俄国和斯拉夫研究。本书稿以格罗伊斯的文艺思想为研究对象,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切入点,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展开对格氏文艺理论逻辑发展脉络和问题史的研究。本书稿要解答两个问题:其一,格罗伊斯重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逻辑起点和
本书是笔者十余年来对缅甸缅族民间叙事文学持续思考、积累的结果。笔者于2008-2018年期间三次赴缅甸开展田野调查,书中的民间叙事文学作品均来源于此。笔者在采录这些民间叙事文学作品时,不仅记录了相关作品的内容,而且还记录了整个演述过程及相关语境,以期忠实地再现当地民众的民俗生活和心灵世界。在分析过程中,坚持以民俗学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