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原典和英文方式出版,是为了使读者通过研读,准确理解以英文表达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力求避免舛误,进而通过批判而接受,化为智慧力量。本书意义:一、学术经典提供思想源泉;二、学术经典传承精神力量;三、学术经典构成文化积淀;四、学术经典推动社会进步。
本书立足于哈贝马斯与罗尔斯之争的三篇主要文献,并深入他们各自著述的核心表述,来尝试回答这个价值多元时代的基本问题。首先从罗尔斯的政治转向开始,把他在“政治性观念”和“整全性学说”之间做出的二元论区分,作为本书的立论基础。其次,本书通过论证,希望以哈贝马斯的“道德的视角”,补正“公共证成”之不足,并试图在一种“基础与视角
全书以哥本哈根博物馆的一小批藏品为起点,将它们与克尔凯郭尔的生平联系起来。这些物品见证了克尔凯郭尔对许多个体的爱:对父亲迈克尔的爱;对母亲安妮的爱;对蕾琪娜·奥尔森的爱;对朋友埃米尔·博伊森的爱。作者认为,爱作为一个根本元素在克尔凯郭尔的作品中是无处不在的,克尔凯郭尔描述过各种形式的爱:父爱
德国哲学家当中,叔本华是最有可读性的一位。本书对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哲学体系进行了简洁的阐释,尤其聚焦于叔本华思想的原创性特征,这种原创性启发了包括尼采、瓦格纳、弗洛伊德、维特根斯坦等在内的许多艺术家和思想家。作者将笔锋直接指向叔本华毫不妥协的悲观主义观点,即对人类个体来说,最好的境况是不曾出生,只有圣人般的自我否定(摒弃
从美学到惩罚体系,从疯癫与文明到尼采与先锋思想,福柯的作品对20世纪晚期的现代思想影响深远。然而,在涉及面广与影响力强的同时,这些作品也以晦涩难读著称。本书为福柯的作品提供了可信的导读,这些作品涉及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等广泛领域;同时,作者加里古廷还探究了一些令福柯着迷的关键主题,涵盖身份、知识、现代社会中的权力等领
《哲学原理》是笛卡尔晚年的一部著作,1644年以拉丁文形式出版,后由皮科译为法文。《哲学原理》比较系统地呈现了笛卡尔的哲学体系。《哲学原理》分为四部分,在第一部分,笛卡尔仍让人由怀疑而达于确信,仍让人确信上帝的存在,此外,他还解释了广延和思想的关系,错误的起源,普遍概念的形式,以及实在的、情状的和论理的三种区分。在第二
本书追溯人文主义传统的演变历程,对文艺复兴以降的西方思想源流做了一番高屋建瓴的梳理。全书勾勒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19世纪的浪漫主义、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时代画卷,展现了天才人物们在哲学、文学、社会、政治、心理和艺术等诸多领域的璀璨成就。作者多年浸淫古典学的深厚学养及深入浅出的行文风格,为这本小书赋予了奇妙的感染力与穿
如今我们很难想象,当年拉康教学现场的盛况:你必须提前几个小时到那里,否则就根本找不到座位。演讲厅很快爆满。精神分析家、未来的教授、演员、作家……他们起初只是好奇,但很快被征服了。地面上布满了卡式录音机的电线,人们开心地被缠着脚…… 在1966年的法国,拉康已是颇负盛名的精神分析家与哲学家,他被奉为结构主义四巨头之一,
本书是近年来国内布尔迪厄文艺社会学研究的一部系统著作。作者考察布尔迪厄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西方社会科学场中的理论占位,阐述他如何依据习性、资本和场构成的社会实践总公式,提出文艺作品的生产和接受一体化的系统理论,把文艺社会学构建为以科学认识论为前提的社会历史诗学和实践美学。全书突出展示了布尔迪厄遵循法国理性传统,
本书探究了康德作品的产生背景,考察了康德与莱布尼茨和休谟的关系,以及康德的一项努力,即建立一种既非唯理论又非经验论、但能显示人类理智界限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