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细节:中国当代文学史观察》所收录的文章跨度很大,早的文章写于读博期间的2009年,晚的是写于2018年,之间相隔十年,其间的学术兴趣点虽然不断在变化,但对自己学术研究的不满却是一以贯之的。这些文章大多是对历史细节的呈现,在思想的阐释和理论的穿透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欠缺,尽显薄弱和稚嫩。出版《历史的细节:中国当代文学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是1917年刘师培在北京大学国文门讲授文学史课程时的讲义,论述汉魏六朝文学变迁特点与诸家文章优劣得失,褒扬藻韵,推重美文,严辨"文"、"笔"二体之别,为声偶之文争正统。刘师培率先肯定魏晋玄学"撷佛老之精华,弃儒家之糟粕","不可谓非哲学大昌之时代",给予魏晋文学充分的重现。这本著述作为课堂讲义,其
《白话文学史》为胡适论述的白话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开创性的、里程碑的地位。作者以全新的思路与结构框架,揭示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质,其突破性的成就具体表现在:打破了前人文学史研究的狭隘框限,把视野伸展到了经典作家作品以外的广阔领域,大拓阔了中国文学史的内涵;研究方法上,注重纵向的考查与横向的比较;跳出传统的思
卷头语本卷编辑适逢贾植芳先生逝世(2018年4月)十周年,我们组织纪念特辑,得到师友支持,搜集到贾植芳先生抗战时期的两篇长佚文,和20封改革开放之后的书信,丰富了相关史料。这批佚文和佚信都是没能来得及编进贾先生全集的文稿。尤其是书信,除了此前已出版的专题性辑录外,整体上可以说还没有开展过系统搜辑。本期刊载的10人20封
文学史注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学史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应称前时期为古代,后时期为近代。
20世纪初期中国文学史的写法基本上是传统的经验性和系谱性的方法,这体现在从林传甲到钱基博等一些文学史家和研究者的著述中,这种情形到了1920年代后有了大的转变,西方学术思潮的引入改变了文学史的研究观念,即文学史研究由传统的经验性谱系性研究向本质主义研究过渡。胡适的文学史研究开了这方面的先河,建立起其本质主义加进化论的文
本书共七章,内容包括:“五四”文学革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现代文学开拓者——郭沫若、沈从文、曹禺;现代文学学术史的建构与流派研究;现代文学的欣赏与批评等。
本书全面聚焦并深入分析包括“文学湘军五少将”在内的中国70后作家群这个“夹缝中的一代”的书写特性、叙事规律和艺术建构,充分展示转型时期中国传统价值、文化观念和道德秩序摇摇欲坠所带来的社会阵痛和时代巨变给70后作家造成的强烈冲击与心灵震撼,探讨了70后代表作家的精神命途与漂泊之苦的思想根源,阐释了70后作家在传统与现代、
《中国文艺思潮史稿》不仅是思潮史,也是以思潮为线索的文学史,是以各时代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为主的文坛变迁史,这样的结构使读者容易抓住各时代文学的特点,容易记住各时代文艺概况,打破朝代的框框,一目了然地见到文学的发展、变迁的全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历代主宰风骚的才人名作大都入选。这样,使读者容易抓住各时代的文学
《文学思想研究与文学语言观透视》文学与语言的关系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永恒话题,围绕文学思想与文学语言的关系而形成的文学理论是文学理论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产生应该说是走的理论先行的路子。期间有许多作家、学者都为现代文学理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对当前文学思想的发展带来某些裨益的东西。本书运用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