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民间戏曲研究专题、古代戏曲、现当代戏曲、非遗研究、学术动态五个部分,收录了《从延安文艺的形式探索看“新歌剧”与“民间小戏”的观念交响》《北京天桥地区演剧空间的生成与消亡》等文章。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总论,对选题意义、傩戏研究现状及研究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阐释和介绍,对田野点做以介绍,并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全书展开论证的框架。第二章对整个傩研究史脉络进行梳理,尤其关注固义傩戏的源流及其当代存在现状。第三章是从民俗和戏剧两个层面分析固义傩戏的丰富形态和内涵。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别论述固义傩戏在遗产化
本书以皖南花鼓戏为切入点,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梳理皖南花鼓戏形成的历史过程,阐述其过程揭示移民在地域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本书结合表演理论概念和中国说唱表演传统中的行话、术语以及审美标准,着眼于扬州评话表演传统的历时和共时状态,探索表演者的表演动作、语言、内容、场所以及观众构成如何影响扬州评话的艺术特征。
本书全面系统梳理汉水流域陕南端公戏、竹溪山二黄、郧剧、武当神戏、襄阳花鼓戏、钟祥梁山调、楚剧以及其他较有影响的戏曲剧种,清晰把握各剧种诞生演变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探索汉水民间戏曲典型剧种的声腔、剧目、服饰、舞台、化妆、灯光、器乐等艺术特色及其文化内涵,研究汉水流域各个地方剧种传承与保护的特色。
本书既关注泰顺提线木偶的制作技艺,展现传承人口述史,又同时跟踪提线木偶的表演技艺,忠于记录提线木偶于村社中的活态演出。并在此基础上,从戏班、制作者政府、观众的角度共同思考、揭示泰顺提线木偶得以活态传承的生存驱动力。全书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域下,从泰顺体现木偶之源流与流布,以及木偶工艺、木偶戏表演及其传承保护等方面,在大
本书共收入34篇文章,包括“品戏偶得”“菊坛轶事”“戏史杂说”等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大俗大雅一戏中——京剧《望江亭》诗文小评;再说戏中诗文;复述-—京剧艺术表现手法略说之三;《奇双会》杂谈;小议《二堂舍子》的重复台词/36净场及其他;京剧“十三咳”之源等。
本书是作者多年对戏曲声腔剧种史的研究论文集,主要是以江西地方戏曲为重点,从采茶戏出发,到弋阳腔,再到宜黄腔之研究所得。2008年被曾永义先生纳入“国家戏曲研究丛书”。十几年来,作者针对戏曲声腔剧种研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逐个进行研究,又陆续有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此次增订本即新增了这些研究成果,并对一些早年的文章作了反思,一
本书详细记录了2021年10月由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联袂主办的首届“友邻杯”莎士比亚(中国)学生戏剧节的经验与细节,为后续相关教学与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与见证。记录了由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联袂举办莎士比亚戏剧节的重要环节和事项,如专家、主持人、点评人、嘉宾们的点评、发言与问答。同时还收录了有关莎剧的主题发言、导演手记和
本书通过梳理音乐剧表演专业大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对音乐剧表演创作的基本观念、规律、创作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系统论述。作者强调了生活与音乐剧表演艺术的关系,对音乐剧表演创作的戏剧与歌舞场面基本技巧进行了细致的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