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专刊。现为CSSCI来源集刊。创办20余年来,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与支持下,产生了良好的学术效应与社会影响。《民国研究2018年春季号总第33辑》主要刊载关于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力争成为海内外民国史
本书为张海鹏的学生为庆贺其八十华诞而组织编写的文集,主要收录每位学生近十年来的一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卷首是张先生学术自述,书末附张先生自订年谱。张海鹏,男,1939年5月生于湖北省汉川县。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学系。1964年8月进入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77年后改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1979年评定为
本书是作者在旅居日本期间搜集整理的近代史料、调查访问、讲课记录等论文、札记,对于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很多著名人物的留日事迹进行了考察,搜集了不少日文珍贵史料,颇具历史价值。
清陈璧著,陈宗藩辑。本书分为十二卷,前有叶恭绰《序》、陈宗蕃《序》、《清史列传》、《年谱》,卷一至卷八按年月之先后编次,惟关于工程各折事,卷九至卷十一为关于陵寝各工程奏议,卷十二为关于正阳门工程奏议。
清邓承修撰,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安雅书局刊本影印。六卷,卷末有《跋》。上起清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十二日,下迄光绪十一年(1885)七月初四。奏稿包含论闱姓赌捐和吏治、考场积弊,弹劾李瀚章、崇勋等内容。
《无邪堂答问》系朱一新辑录其对广雅门人的答问和课卷评语而成,并以广雅书院讲堂无邪堂名之。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广雅书局刊本影印,凡五卷,卷末有朱一新《识》。《无邪堂答问》内容涉及古今中外之学,贯穿着对世风和时务的关注,朱一新撰辑此书,意在辨章学术,以端诸生之趋向。
清唐景崧著。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台湾布政使署刊本影印,十卷,前有丘逢甲《序》、《凡例》,卷末有朱和钧《跋》、唐景崧《跋》。是书记录了唐景崧亲身赴越抗法的经过,起于光绪八年七月,止于十二年九月,所记偏重于越南北圻刘永福等抗法事迹,并载录其他有关中法交涉之事。
本期共刊载资料7篇,其中中文文献4篇,外文译稿3篇。《浮生记》是清末基层官员朱潼的自订年谱,对于了解和研究清代幕宾制度,地方治理状况,特别是府县级行政及司法、赋税、役法、家族貤封等制度运作过程等极有帮助。《德华银行年度报告》选译了1897-1902年的五篇年度报告,对于研究近代中外关系史、财政史均有重要史料价值。译自《
《山河命数》共收录15篇文章。本书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探寻近代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外交领域内的著名历史人物的不同思想、价值观、人生历程和命运,如康熙和彼得大帝、李鸿章和伊藤博文等。他们所处时代和地位大致相同,历史所提供给他们个人的机遇也基本相当,但他们的人生历程和结局却大相径庭,有人悲歌末路,有人一飞冲天。本书通过他
1906年2月22日,江西省南昌县知县江召棠应法国教士王安之之邀到法国天主堂赴宴,结果咽喉被利刃所伤,一周后身死。江召棠受伤三日后愤怒的民众焚烧了天主堂和天主教开办的法文学堂,杀死教士王安之和五位学堂教习,并累及英国新教教士金传安一家三口死于非命,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南昌教案。南昌教案是晚清后一个重大教案,也是后一个由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