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咏史诗”这一中国古代诗学常见范畴的概念讨论入手,讨论了所谓咏史诗的演变与定型的过程,并以宋代咏史诗为研究的主要目标,对宋代咏史诗的特点、宋代各个分期咏史诗范式及所谓“宋型化”的确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苏轼、黄庭坚、梅尧臣、陆游等北宋著名诗人的咏史诗进行了个例与综合的探讨,形成了对宋代咏史诗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成
本书是“中华文化经典通识课”系列教材之一,配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课程建设,专为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作品,提高文学文化素养而编写。本书在梳理学界近三十年来明清诗歌研究的主要成果的基础上,按照明清诗歌发展的历史轨迹,筛选若干大家、重要诗歌流派的作品,按照概说、作家或流派简介、诗歌文本、注释、前人评价(
本书稿论述了不同种类的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灾害叙事内容范畴虽大体相近,但表现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古代小说中较少直接围绕着灾害书写的作品,灾害叙事相对较为分散,但灾害叙事的意识多贯穿于小说写作当中。本书稿主要是以文言笔记小说、章回小说等中国古代小说中涉及灾害描写的内容为基础,研究其叙事手法的异同,对不同的小说涉及天灾的
本书分为开卷、诗选、发现、跨界、诗学、译介五部分,具体内容包括:姚风的诗·20首、许泽平:以柔软之心,抵达锋芒之境——姚风阅读印象、王家新:荷兰的大师们(11首)、张曙光:完美的陌生人(10首)、宋琳:寂静包围着我们(8首)、赵野:追忆(3首)、蓝蓝:此时此地(8首)等。
本书是第六辑,精选论文19篇,按六个主题分类,由点及面地探讨唐诗在东亚汉文化圈中的传播、接受与影响情况。本书内容包括:日本唐诗学;韩国唐诗学;越南唐诗学;中国唐诗学;书讯·书评;学界动态。
本书立足于词学书札文献的全面搜集整理,对词学书札中的手稿词作、词人本事、词学活动、词学理论与批评进行深入发掘研究。搜集书札范围上起北宋、下迄当代(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一共搜集整理了179位作者的1200余通书札。
明代是中国记游文学空前发展的兴盛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明代保存了数量巨大的游记,蕴藏着巨大的文学研究价值。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仔细梳理,认真分析,概括总结,从文学视角出发,以6种典范文本为研究对象,对明代的游境写心书写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与总结,并将心灵书写的论题,置于明代记游文学整体特色及其历
本教材共分五个章节:散曲的艺术美;散曲的曲谱和曲韵;散曲的篇制;散曲的格律;散曲的创作。并精选部分经典元曲做格律点评和赏析。讲述了散曲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适合于广大元曲爱好者特别是老年大学的散曲初学者学习的读本。
《陔南山馆诗话》共十卷,录有先人之诗、诸师之诗、游幕交游诗、两次鸦片战争诗、太平天国诗、福建省情诗、福建海防诗、人才经济诗、福建清代节义之诗。魏秀仁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全过程,较之林昌彝《射鹰楼诗话》,《陔南山馆诗话》存录反抗侵略的爱国作品更多,涉及的范围也更广。作者利用诗话这一比较自由的形式,揭露了《南京条约》签订之
本书基于对《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中典型位移事件的分析,补足了各语义元素表达的倾向和特征,总结了汉语典型空间位移事件的英译策略为:语义对等、语义融合、语义分散、语义重组和文化语义诠释。对汉语空间位移事件表达及其英译倾向的掌握,对语言教学及实践,对汉英互译及翻译评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启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