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以鄞州大地上现今仍留存的宋代石雕为题材,用摄影图像的形式进行呈现。南宋时鄞州的石质雕刻遗存十分丰富,而鄞州的环东钱湖,南宋石刻规模之大、数量之多、雕刻之精、分布之集中、保存之完美在中国尚属唯一。其中融古代哲学、美学、生态学等于一炉的石刻艺术精品。书稿由鄞州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编写,由摄影师徐高对鄞州东钱湖石刻
本书稿是博物馆举办的河姆渡、跨湖桥遗址出土文物特展的展览图录。通过具体的编校,让学术界和业余爱好者对两种文化有个直观的认识。跨湖桥文化与河姆渡文化是浙江新石器时代两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河姆渡文化发现较早,学术界与社会上对其更加熟悉,但跨湖桥文化年代更早。跨湖桥遗址与河姆渡遗址空间距离不过百余公里,之间的内涵有哪些异同,
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和传承历史文化,积极配合“海上丝绸之路·北海史迹”申遗工作,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重启对馆藏合浦县望牛岭汉墓出土文物的资料整理与研究工作。包括对在库文物基础数据整理,照片重拍以及对围绕这些文物开展的保护、研究、展示及宣传推广、文创开发等活动进行梳理。同时将整理与研究的初步成果,通过文物图录的形式,将两座
本书收集了相关遗址的发掘简报,专家撰写的有关河姆渡文化的文章,也收集了历年有关河姆渡文化的学术研讨会的纪要和部分遗址的讨论会纪要。在此,集结成册出版,以飨关心河姆渡文化研究的学人,促进河姆渡文化的研究。本书共收集考古发掘、调查简报、研究性文章、文集序言、会议纪要50篇,另有2篇仅存目。
平粮台遗址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跖文化、商周文化遗存和战国楚墓、汉墓等,其中以一座龙山文化城址最为重要。其始建年代当在距今4500年以前,对于研究我国古城的出现、早期文明的起源具有重要价值。本书为淮阳平粮台遗址的发掘报告。
遗留至今的大量石质文物,包括石碑、石刻、造像、题刻、石质建筑等,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遗产。保存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需要科学、技术和专用材料。《石质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是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团队20多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汇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
淮安板闸遗址为京杭大运河江苏段上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淮安钞关目前尚存钞关码头6处、石质驳岸以及钞关旗杆遗址一处,遗址全长400米。2015年和2016年,南京博物院和淮安市博物馆对板闸遗址两次考古挖掘,总面积达5500平方米,出土大量陶器、铁器、铜钱和石构件3000多件。板闸位于大运河中部,明清时期又为黄河、淮河、
本书以作者的父亲、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南迁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庄严(18991980)的个人经历为核心展开叙述,作者依凭《庄严日记》《华严洞图卷》等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童年记忆,铺陈了动荡年代故宫同仁及家属为保护国宝安全而四处播迁的特殊经历。全书以庄严参与故宫文物南迁活动的重要纪念物《华严洞图卷》的情况介绍作为序章,而后分上下
本书收录山西境内目前考古发掘出土的龙山时期至汉代的青铜器,共23卷,是首次对山西出土青铜器进行全面整理、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分别用实物照片、拓片、线图、文字等方式具体呈现青铜器的详细信息,融权威性、学术性、资料性、工具性、观赏性于一体,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洪洞南秦卷》为洪洞南秦墓地出土的青铜器图录,用实物照片、拓片、
本书是一本以考古人物和学术史为主题的论文集。一共收录论文24篇,分为“人物与思想”、“探索与争鸣”、“怀念与评介”三个部分。通过研究考古学发展过程中若干重要人物及其思想,旨在“藉人以明史”,以窥探考古学发展的时代风貌与世变潮流。考古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考古学的发展是由考古人推动的。考古人的特色、风格和气派决定了中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