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结项成果。本书主要研究中国文学现代传统形成的路径及其构建的理论体系,指出中国文学现代传统从发生到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文化的“交汇时代”、世纪之交的新旧“过渡时代”以及“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成长的“轴心时代”。
本书是北京师范大学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的众多学者在学术研究上的心血结晶,书中收录了十余位学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先秦两汉经典研究、经学文献研究、明清文献研究、名家访谈四个版块。所辑录的研究内容精深隽永,涉及到的诸多议题进一步地探讨了中国古典学这一学科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等,具有较高的
本书全面系统考察先锋文学缘起、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将之纳入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中,以创作主体的精神作为核心,全面考察先锋文学的独创性、叛逆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等特征,探究先锋文学的主体性精神内涵、开拓性艺术思维、超前性艺术实践以及诸多富有创见的文本表现,论述了先锋文学逐渐走向艺术自律的内在轨迹,并考察甄别先锋文学与传统
本书按主题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思想心态篇,既有魏晋士人关于理想人格的建构与实现、晋宋易代之际士人审慎素退以保家门这样关于群体心理的讨论,亦有陶渊明、谢灵运、柳宗元等个体思想与心态的研究;二是文学与文学理论篇,以陈郡谢氏和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传统及刘勰、李贺、欧阳修等个体诗文和文学艺术理论研究为主;三是民俗文化篇,主要关注这
《流动与浮沉:吴兴祚海疆幕府文学研究》着眼于明清海疆幕府文学的演变谱系,就清初名宦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中的文学创作、文人群体以及文学与社会学之互动等维度予以系统发掘,还原吴兴祚海疆幕府的文学创作实绩与发生机制,阐释其文学价值与文化意义。在文学社会学与文本细读这两大研究方法的统摄下,本书善于在知人论世和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展开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以宏阔的视角,将两浙现代作家视为整体,置于江南佛学的视域中展开研究,既充分论述了审美层面上江南佛学对两浙现代作家精神建构的影响,又深刻阐示了创作层面上两浙现代作家在文学理念、文学选题和叙事策略等方面所呈现江南佛学的浸润痕迹;细致剖析了众多两浙现代作家的思想,从意义危机角度,独出机杼地解释
本书为新文学学会等主办,设有多个专题,如“作家语录”、“文学新势力”、“诗人档案”、“新文学史家访谈录”等。此次本书重点推介了作家房伟、诗人徐俊国、学者徐鹏绪等,并对麦家的小说创作等主题推出系列文章,另有针对现当代文学一些人物、现象作品的评论。本书为编者经心所辑,所选文章主:题鲜明,理论扎实,材料丰富,论证严密,紧扣时
本书汇集了中国海洋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对中国古典文学进行研究的部分成果,分为“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学术史研究”“名家学述”等部分,收录专题论文16篇。这些专题论文涉及古文运动研究、杜甫诗歌研究、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研究等领域,处于学术前沿,有较明显的创新性。
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其一是中国文论重要论题的思想阐释(如“诗史”“齐气”等)、重要文论家文艺思想研究,以及文论典籍的文献研究等。其二是“诗学考据学”研究。其三是学术史研究与书评。主要包括现代学者思想分析,以及历年所写书评选录。作者提出了“诗学考据学”这一概念,书稿中有多篇文章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本书以中国当代文学史写作为核心议题,通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总结了20世纪不同时期文学史写作实践中可资借鉴的经验,并以文学史书写为切口,展现了当代文学史的建构脉络;在梳理学术史的基础上,归纳探讨了当代文学史写作中存在的如时空范围、主体意识、理论资源等共性问题,并针对文学史写作的瓶颈,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学术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