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就诗歌形式而言,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意象、诗律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就诗歌内容而言,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在时间观、季节观、人生观、历史观、自然观、超自然观等方面所呈现的智慧。
本书精选80首宋词,对每首词加以详尽注释并有精妙赏析。
《高等学校小学教材专业教材:写作》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针,以《方案》为依据,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改革创新精神,体现大学文化程度和为小学教育服务的内在要求,遵循小学教师成长的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加强通识教育,注重文理渗透,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合理安排教
本书是苏雪林先生所著《屈赋论丛》第4集,收录了一些自成单元的有关屈赋的论著,全书从域外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这一角度来阐述屈原的作品,论及了域外文化两度来华的来踪去迹,详细比较和分析了屈传、九歌、天问、离骚、远游等作品中西方文化的因子,是一部资料丰富、立论独到,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
本教材是面向本科学生的“中国文学分类选讲”系列教材之一,拟对明清小说作一选讲。拟分为“讲史演义”、“英雄传奇”、“公案侠义”、“传奇志怪”、“讽刺谴责”、“世情小说”、“神魔小说”、“话本小说”八类,首为“导论”,概述本分册的内容与结构、思路与设想,并从整体上论述明清小说的总体特征、演进规律及其地位和意义。本系列教材试
本教材是面向本科学生的“中国文学分类选讲”系列教材之一,拟对先秦两汉散文作一选讲。拟分为世道沧桑史、战争风云录、外交景观展、宦海沉浮图、恩怨情仇记、隐逸高士传、滑稽戏谑谱、哲理与文学的联璧等八类,将从泛文学和注重功用两方面进行深入描述,真正揭示中国早期散文的基本属性,弥补以往同类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本系列教材试图改变以
本书鉴赏了元曲名篇,包括马致远的《前村梅花开尽》、《絮飞漂白雪》,王实甫的《十二月过尧民歌》,郑光祖的《蟾宫曲》等。
本书是苏雪林教授《屈赋新探》第三集。在本书中,作者综合运用文字学、音韵学、神话学、宗教学、民俗学等学科知识,汲取历代楚辞笺注者的成果,对屈原的主要作品《离骚》、《九歌》、《远游》、《招魂》等进行了疏证,并反复强调,论证“域外文化”(西方文化)对屈赋的巨大影响。
本书为苏雪林《屈赋新探》之二。《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难理解的一篇。在本书中,苏雪林突破了将《天问》视为纯文学作品的传统观点,根据古代神话材料、各种宗教经典材料、古代史料以及比较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各科知识,对《天问》进行了重新整理,提出了一系列大胆的、突破前人的见解。
自现代汉语诗歌尤其是现代派新诗产生以来,就一直面临“难懂”的质疑。本书针对这一问题,在朱自清、闻一多等人“解诗”努力的基础上,从新诗的内部建构和外部环境出发,试图建立起解读现代汉语诗歌尤其是现代派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