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探讨中国清代的木材市场与森林再生的历史著作,通过挖掘各类档案、契约、方志等史料,运用文献考证和计量分析的方法,还原了清代横跨长江流域的木材市场,研究了从林地出租、森林种植、木材运输、木材交易、资金融通到贸易纠纷的产业链结构。本书认为,清代长江下游发达的市场有利于木材的生产、贸易,刺激了上中游的人工造林,带来了
本书分古代东亚的历史文化互动、近代东亚的学术思想交流、日本侵华时期的东亚社会三部分,内容包括:试论新罗昭圣王金俊邕诏册事件始末;浅析汉字在契丹境内的传播情况;凭信与秩序:明朝洪武年间下赐琉球印章新探;主随客便:论明日勘合贸易演变中的日本因素;十六世纪朝鲜对瘟疫的认识与应对;明初文字狱在中朝外交文书上的表现等。
焚身以火:第四次中东战争与莱昂纳德·科恩的救赎 万有引力书系
《日本文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本辑设笔谈特辑、专题研究、政治篇、思想篇、经济篇五个栏目。“笔谈特辑”针对中国日本史研究存在引入较多难以理解的术语、短语等现象,特邀请徐建新、刘晨、梁晓奕、胡炜权、康昊、王玉玲、刘晓峰等学界七位学者探讨日本史学术名词的使用和翻译经验。“专题研究”以“日本历史研究中的文献学”为
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4个多月时间,5个国家,70多个城市和文化遗址。这是“历史文化行者”郭建龙的东南亚考察之旅。 和很多中国读者一样,郭建龙在最初的探访中,发现东南亚这个夹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特殊区域,虽然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谈论之中,但是,我们对这片区域里的国家历史竟然近乎一无所知。在经过4个多月的考察,无数
一个人,一辆破单车,一个二手驮包,26天,2000多公里,从一次“抢劫”开始,在蒙古人最后攻克的土地结束,越过草原、荒漠、高山与湖泊,横跨蒙古国,追寻伟大游牧民族的遗迹。 “历史文化行者”郭建龙在茫茫草原间孤独骑行默默凝望千年的遗迹,走过成吉思汗苦涩的童年和势不可当的征服路,走过蒙古帝国的繁盛与衰落,走过蒙古的昨天和
55天、70个城市、百多处文化遗址,20000多公里,这是“历史文化行者”郭建龙的一场印度5000年文明历史的狂野之旅。 55天的旅程,涵盖了印度全境。在这儿,郭建龙遇到了无数旅游者和印度人:工程师、教授,也有士兵、民工、流浪汉,与他们一起睡过车站.吃过饭,说笑过、开心过、打闹过,在城市、农村、风景之间穿梭。他一边重温
本书收录了多篇文章,集中介绍了阿曼的当代文明情况,包括阿晏苏丹的国家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乳香之地博物馆、武装部队博物馆、卡布斯大清真寺、杰拉里堡、密拉尼堡、巴兰达之屋、坎儿井文化及宗教哲学、文学艺术、文化遗产等多方面情况,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当代阿曼文明的多彩画卷。
《南亚史研究》是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南亚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辑刊,初步计划每年出版1期。本刊专注历史研究,鼓励跨学科视角、学术创新、学术争鸣、学术个性与学派意识。主要刊发关南亚历史研究的学术论文,栏目设置有南亚古代史研究、南亚专门史研究、南亚文明史研究、南亚史学理论研究、外论译介、学术史及书评等。《南亚史研究》将致
本书是一本探索上海城市历史和建筑文化的大众普及读本。全书立足“海派城市考古”这一视角,以独特而亲民的考古式视野和方法,上溯上海地区古代悠久的江南文化及其孕育下的城市和建筑文明,近观上海近现代以来城市的中西文明交融演进,以及当代城市建设发展的更新与创新。用图文并茂的方式,通过一江一河、老城古镇、筑路填浜、建筑家宅、兴邦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