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1842—1921)广东香山(今中山)人,近代实业家,改良主义思想家,他与唐廷枢等人并称为晚清“四大买办”。著有《易言》《盛世危言》等,今辑有《郑观应集》。本书从“诗史互证”“诗文互证”角度,通过定量统计方法,对郑观应的诗歌进行分析、研究。郑观应诗歌展现出近代中国国内的政治现实、经济现实和社会现实,并对近代中国
《浙学与现代文明》丛书之一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清白话文献与吴语语法专题比较研究”(18BYY047))研究成果。明清白话文献与现代吴语的语法研究各自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把两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薄弱。本书稿主要研究吴语语法的历时演变,细致考察明清白话小说、戏曲的语法现象,充分利用传教士文献、契约文书等,并与
本书稿是唐诗之路研究会的会刊。唐诗之路是唐诗发展、唐诗创作值得注意的一种现象。唐诗之路走跨学科研究的路子,文学、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文化融为一体。本辑包括唐诗之路及相关研究学术论文,提倡理论研究、史实考证、史料发掘、文献整理、作家作品研究等各种方式,立足于诗路,面向各个领域的学科融合与学科交叉研究;立足于唐代,面向
本书共收录全国《格萨尔》文化杰出传承人210余人,分别归为格萨尔说唱、格萨尔藏戏、格萨尔唐卡、格萨尔壁画、格萨尔插画、格萨尔朵尔玛、格萨尔石刻等7大类传人,通过口述史料、档案文献为依据,对每一传承人的成长经历、求学历程、学术影响、社会贡献等作一简述。选题填补了我国《格萨尔》文化传承人中的格萨尔藏戏、唐卡、壁画、插画、朵
词学概论类著作。《词学十讲》作者龙榆生为与夏承焘、唐圭璋齐名的词学大家,本书根据龙榆生在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研究班授课时的讲义编辑而成,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词学渊源、选调、作法等内容。其论选韵、重去声、析比兴,皆鞭辟入里。《词学通论》本于吴梅在东南大学讲授词学的讲义,是介绍词学基本知识及词学发展史的经典作品,系统地介绍了词
本书属“文献中国”产品线之“特色馆藏文献丛刊”。《诗经》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典籍,《诗经》文献研究历来是东亚及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复旦大学图书馆现藏《诗经》古籍文献近800种,多为善本,且不乏孤本,为海内外高校图书馆《诗经》古籍文献收藏之最。经整理,拟分元明刻本、稿抄本、清刻本三类影印汇编出版。该书的出版将为当代《诗经》
“文献中国”产品线之“特色馆藏文献丛刊”。《诗经》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典籍,《诗经》文献研究历来是东亚及世界汉学研究的热点。复旦大学图书馆现藏《诗经》古籍文献近800种,多为善本,且不乏孤本,为海内外高校图书馆《诗经》古籍文献收藏之最。经整理,拟分元明刻本、稿抄本、清刻本三类影印汇编出版。该书的出版将为当代《诗经》学研究
《苏轼诗词品汇》是中国古典诗词品汇系列中的一本。精选94首诗、64阙词,涵盖苏轼作品中的精华篇目。诗词分列,每一类按创作时间先后进行排列,清晰的时间轴串起苏轼的一生。注释部分,注重解读诗词中涉及的用典、名物等,呈现与众不同的文学干货。评析部分是本书最大特色,每篇紧密结合历代评语,注重挖掘诗词的意蕴、结构特点以及艺术技巧
书中收录了周文彰担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以后,至今的有关诗词工作的讲话和文章60余篇,反映了他对于如何当好会长的所思所悟、所作所为:第一,强化会长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对会长工作要尽心尽责,动脑筋、想办法,以新思路构建工作新格局;第二,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共同发展中华诗词事业;第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
论著一方面对民国时期的重要词社沤社作微观研究,梳理沤社的社集情况,对沤社成员的词学理论、词作加以探讨,另一方面考察沤社与二十世纪词学的传承与新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