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王维的生平为经,经历为纬,诗篇为引,织就一幅王维的画像,画像中他目光淡然,看向这个他深感陌生的现世,用他的诗篇抚慰我们鼓噪不安的心思。本书文笔沉静优美,把一个生动的王维搁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让他在笔下重新生活了一次。
孟宪民(1900年2月2日—1969年2月18日),江苏常州人,地质学家,矿床学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先驱。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长期从事矿床地质的研究,包括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矿床的矿物组成以及成矿理论的研究,是同生成矿学说的创始人。生前是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第一批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清
《舞蹈家、艺术教育家种俐俐》一书从小传、作品展示、社会评价等几个方面呈现舞蹈表演艺术家种俐俐的文艺修为,展示艺术的魅力。种俐俐,1957年生人,现任厦门市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党支部书记、团长、艺术总监,厦门市舞蹈家协会主席。“厦门文学艺术人物系列专辑”为厦门市文联指导策划、围绕厦门文学艺术人物开发创作
本书系我国著名刑事诉讼法学家陈光中先生深情回顾其九十多年人生经历后完成的口述自传,由陈夏红历经三年采写并整理完成。陈光中1930年生于浙江永嘉。改革开放之前,他在历史和政治的惊涛骇浪中浮浮沉沉,有时卑微如蝼蚁,有时坚韧似金刚。改革开放之后,年过半百的陈先生枯木逢春,致力于在学术界立功、立德、立言。机缘凑巧,则执掌学务,
从辛亥首义都督,到两度大总统、三度副总统,到津门寓公,一套尘封相册,100余幅鲜见老照片,记录了黎元洪的不幸与幸运,传统与进步,软弱无奈与奋不顾身,实业版图与天伦之乐,“曝光”了这位民国风云人物的真性情。
本书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艺术家穆夏的生平事迹,向读者展示了不同时期穆夏的生活变化,提炼出重要的时间节点和转折点,让读者了解变化背后的故事。第二部分主要对穆夏的作品进行了解析,通过分析这些被筛选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
作为通识教育类课程的教材不仅契合安徽省打响“徽文化”的特色牌,还开启了将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教育教学的道路。通过介绍徽州历史上在哲学、文学、历史、医学、艺术、建筑等领域涌现出的著名人物及其生平经历,剖析其思想,辨析其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历史人物系事,透视徽州历史文化的发展特征,进而把握徽州文化演进脉络。同时通过
《经典与李白》一书共收录詹福瑞发表于《文艺研究》刊物上的四篇论文,其中前两篇分别为《“经典”的属性及价值》《论经典的权威性》,以“经典”为主题,讨论何为经典、经典文本的内在属性及其价值、大众阅读与经典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后两篇文章分别为《“人生得意须尽欢”——试论李白的快乐主义生命观》《生命意识与李白之纵酒及饮酒诗》,从
本书围绕中国智能语音产业的泰斗人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仁华教授的年少求学、科研创业和教书育人等人生经历展开,并辅以时间线。书中在讲述其个人经历的同时,也呈现出中国智能语音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历程。
《看见?听见——鲁奖作家访谈录》是《中华读书报》著名记者舒晋瑜追踪采访7届35位鲁奖获得者和7位鲁奖评委的访谈录,受访作家包括林希、徐坤、石舒清、徐剑、徐刚等。全书以“鲁奖”为切入点,从创作与评奖两个角度透视中国作家与文学界,为中国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呈现了当代文学的心灵地图。专访中所涉及的问题,既是当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