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文学60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
东林党议纵亘晚明政坛,导引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政治层面而言,缙绅树党,纲纪废弛,国事日靡;学术层面而言,程朱式微,王学突起,信仰危机;文学层面而言,流派分呈,社团林立,关乎世运。《东林党议与晚明文学活动》以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视角,逐层观照东林党议对晚明文学活动(诸如流派更迭、社团演变、思潮沿革)的全方位影响,兼及地域的关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分别介绍了明代文学和清代文学。明、清是我国最后的两个皇权帝制时代,是我国社会由专制皇朝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前夜。这一时期古代传统的文学样式如诗、词、古文、骈文继续发展,而内在文学精神则经历着深刻的蜕变。中外文明的融会与冲突,使得明清文学表现出与前代不同的气质与风貌。它集传统文学之大成,同时孕育出新的文学。
中国封建前期文学向后期文学的过渡在唐代元和至北宋元祐年间基本完成。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中国封建贵族政治、文化向封建庶族政治和文化转变,封闭的坞堡式经济向开放式的近代经济转变,社会心理和人们的生活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一切变化促使了文学的深刻转变。以诗、文、词为标识的传统文学,在封建庶族地主成为统治核心的前提下,在扬弃封
本书阐述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作者认为,就主潮而言,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上是“启蒙-革命”的“现代”文学。从晚清的维新派、革命派文学,到五四新文学运动,到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40年代的抗战和解放区文学,以及众多与之相关的文学现象,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奏鸣着“启蒙-革命”的主旋律;“十七年文学
本书侧重于选取经过时光淘洗的优秀作家作品,以作家论为中心,以对作品的艺术分析为主,以提高学生解读作家作品的能力和培养文学鉴赏力为着眼点。同时,为切实可行地指导学生的自学,在教材中专列了思考题和学习指导文献篇目。
本书分为古代近代卷、现代卷、当代卷,介绍了文学史上之最,包括:事件、作家、作品、理论、媒体等。
本来,文学史只是叙述些代表的作家与作品,不能必责其“求全求备”。但假如一部英国文学史而遗落了莎士比亚与狄更司,一部意大利文学史而遗落了但丁与鲍卡契奥,那是可以原谅的小事么?许多中国文学史却正都足患着这个不可原谅的绝大缺憾。唐、五代的许多“变文”,金、元的儿部“诸宫调”,宋、明的无数的短篇平话,明、清的许多重要的宝卷、弹
全面梳理与专题研究相结合,再现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整体状况。考察社会思潮对文学翻译的规约,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以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时间差。揭示五四时期外国文学翻译的三重追求,即思想启蒙、政治救亡和审美情趣。文学翻译在承担社会功用的同时,其文学性不再受到忽略,审美情趣也纳入了译者的视野。以鲁迅的翻
《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从整体上也构成了一个展示中、西文化对撞、磨合与再生,凸显想象他者与自我(再)想象之复杂关系的精彩“传说”。晚清民初,以一种构建民族文化身份的现代性焦虑为背景,中国“新女性”形象在中、西各种话语与实践的纠缠混合下,逐渐浮现。而作为对话的桥梁,翻译无疑为探究这一生成过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