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苏共的意识形态及其工作机制入手,深入剖析了苏共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并指出其意识形态及工作机制崩溃在于其意识形态教条化和僵化、领导人垄断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后期走向自由化、意识形态丧失教化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思想教育工作失策和青年一代理想信念失落等多方面原因,为我国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
数字化转型不仅带来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勃兴,也推动了国际治理体系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数字现象的流动性、网络化在带来外部性的同时,要求包括各国政府在内的利益相关方针对数字公共事务达成治理共识;另一方面,不同国家差异化的数字治理制度,割裂了全球网络并因此限制了数字生产力的释放,进而要求各国治理制度实现统一或协同。本书以此为目
重新认识卢森堡,原始文献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研究资料,由美国学者彼特?胡迪思(PeterHudis)教授主持的《罗莎?卢森堡全集》英文版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已经启动。在这项工作开展之前,四分之三的卢森堡文献从未被翻译成英文,大多数信件及关于波兰马克思主义运动方面的论著也几乎从未以英文出现;而多年前翻译成英文的《资本积累论》和《
本书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及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各类论争为线索,在列宁时期这个特定时间域内探寻论争对无产政党建设的历史作用。书稿首先从列宁时期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论争溯源与发展入手,指出其客观存在的国际国内背景,具有时代性、联动性、派别性等显著特征的党内论争在一定条件下是有益的。第二部分探讨了德、法、俄马克思主义
本书以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现实为背景,以越南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政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为分析工具,以越共政党文化建设的举措和进展为研究内容,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的逻辑思路,对革新开放以来越南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研究。
族群政治是比较政治的一个新研究领域。本书分析了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在国家独立、族群教育事务、议会选举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原因、过程和结果,它们之间的合作对该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其他多族群国家的政党合作的借鉴意义。本书还探讨了马来西亚的族群政党在合作过程中是如何协调国家公共利益、政党利益和族群利益的。本书在理论建构、案例分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南欧共产党研究》的研究立足于现实问题: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南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何应对?南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能否抓住危机所带来的机遇,有所突破?从这一基点出发,《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南欧共产党研究》较全面地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南欧共产党的现状及其应对危机的策略和主张。《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本书聚焦研究“全面治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问题,旨在凸显马克思晚年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大胆设想,十月革命诞生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与之具有内在联系。既研究俄国式“跳跃”发展与中国式“跨越”发展的联系与区别,又研究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与西方模式现代化道路的联系与区别,深刻总结落后国家社会主义现
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密联系中国开放战略("一带一路"等)、海洋强国战略,以航运、物流、海商、海洋开发等海上实践活动与国家利益、国家目标和国家竞争力的相互关系为重心,以国家观和爱国主义教育为指向,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自觉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越南共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于2016年1月20日至28日在河内举行。它是越南革新事业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越南党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对越南今后一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和革新事业产生重要深远影响。本书将《越南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向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提交的文件说明》、《越南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在党的第十二